2011年和2012年文化事业投入分别为17741万元、21310万元,占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比重分别是9%、8%,增幅达20%,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10个百分点;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7%,居重庆市领先水平;2011年、2012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达到282元和328元。
公共图书馆各项指标比肩东部水平,其中人均占有藏书2.5册,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1.09次,连续两年人均年增新书达0.52册,人均到馆次数1.37次以上。76个社区均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
除了组织大型品牌活动,还按照“一街一精品、一居一特色”的思路,广泛开展“嘉陵之春”“珊瑚之夜”等广场、公园、楼院群文活动。2012年,全区共组织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200场,受众逾百万人次。
按照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使用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在全区建设7个街区文化中心,每个中心辐射两个街道,统一配备设备器材,配备6名正式事业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街区文化中心既是文化馆的分馆,也是图书馆的分馆,其管理人员纳入区文广新局局管干部序列。
建立人大政协监督、效能监察、第三方测评、舆论监督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综合监督体系,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绩效考核,分值权重增加2分。
每年新春时发放文化大礼包,包含春联、福字、电影票、图书、共享工程光盘、培训卡、读者卡、电视剧DVD等10余种文化小礼品,发放对象主要为农民工、特困户、留守儿童等。
创建亮点选评
建立了具有西部都市主城区特色的“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构建了由区域标志性文化设施、区级示范性文化设施、街区综合性文化设施和社区保障性文化设施共同构成的“10分钟文化圈层”。
社区文化室标准化建设。按照功能定位、形象标识、设备资源“三统一”,管理制度、内容供给、工作流程“三规范”,人员、经费“两保障”的要求,对社区文化室在人员、经费、场地、设备、标识、资源、管理、服务8个方面实行标准化建设。
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建设了由农民工专属文化设施(在劳务市场建立的农民工图书馆)、农民工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工文化活动平台共同构成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
建立了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在全国首创文化馆总分馆制,采取“总馆+街区分馆+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模式,有效避免了基层文化阵地“小、散、乱”现象,文化设施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服务效能明显改善。
建立了都市新型垂直化管理体制。突破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了由区文广新局对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和街区文化中心垂直化管理的机制,实行设施设备统一配备、服务统一标准、人员统一管理、绩效统一考核,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