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 南方日报

把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体环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更高层次的民生追求,切实保障社区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文化消费有去处、文化活动有场所。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曾经在调研中指出,建设幸福金沙洲是建设幸福广州应有之义。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金沙洲地区建设,按照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美丽金沙洲,使之成为广佛同城化、广佛合作的典范。

    近年来,金沙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用心发展富有地区特色的文化事业,始终坚持把文化发展与文化惠民结合起来,让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全体金沙民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取得了显著实效。

    一、修葺和保护既有历史文化遗迹,力促文化价值最大化

    继承和发展是对历史文化古迹的最好保护和传承。针对辖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街道办事处在修葺和保护文化遗迹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挖掘和拓展其文化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和内涵,收到较好效果。

    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明嘉靖士大夫陈氏宗祠陈子壮纪念馆,以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可贵的爱国爱家主旨精神,被最先列入修葺和保护工作。修葺和扩建后的陈子壮纪念馆不仅面貌一新,而且新增了陈子壮纪念雕塑,门前广场也扩建拓展成文化体育广场。该馆成为集爱国教育、休闲旅游、文体活动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纪念馆,被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白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始建于清末民初原名为“藏修精舍”的卧云庐,古老的建筑风格中融入道教文化与现代元素,其位置正处于滨江公园的中心地带。街道办事处将文物历史价值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把卧云庐打造成为广州市首家社区艺术馆,并通过与文化传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把高雅艺术引入社区。该艺术馆以展览名人书画、陶艺、摄影和群众书画作品等为主,经常举行书画名家与丹青爱好者笔会等艺术交流活动和艺术讲座,成为金沙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此外,街道办事处还将通过开拓性工作,对历史文化故事丰富的古迹大仙庙、吏治文化悠久的招氏大宗祠等一批饱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迹建筑进行修葺保护。不久的将来,这些可赏、可看、可供品味的历史古迹,必将和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金刚禅寺一道,如明珠一样散落在金沙洲上。

    二、让群众文化消费有去处、文化活动有场所

    金沙街道把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体环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更高层次的民生追求,切实保障社区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文化消费有去处、文化活动有场所。

    首先,把完善社区文化活动室及文化体育广场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在由村改居的社区,与村或经济联社沟通协调,腾出、拓展专门用房及场地,整修改造出满足需求的活动室、文化体育广场。在新建成的社区,从最初的规划、开发阶段进行跟进,通过建设主管部门要求开发商留足、留够有关文体用地、用屋。其次,打造富有金沙特色的文体广场和绿色长廊。街道利用长约4.2公里、占地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滨江公园,建成了包括社区文化艺术馆、大仙庙、文化表演舞台、惠民绿道、健身路径、各类运动球场和休闲绿色长廊在内的金沙文化体育广场。

    去年7月,利用纪念建街十周年的契机,街道办事处组织编写了一本反映金沙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书《金沙洲》,拍摄了一部反映金沙建设成果的电视专题片《十年巨变话金沙》,编印了一册反映各方面工作情况的画册《金沙印象》,举办了一次反映金沙新城建设美貌的拍摄大赛和举办了一场歌颂金沙展望未来的文艺演出。通过这“五个一”活动,全面总结十年建街文化,大大提高了金沙的对外影响力,并以此激励干部职工和群众热爱金沙、奉献金沙的热情。

    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传统文化特色

    金沙街横沙南围大道27号,是珠江支流白沙河上的锦鱼嘴渡口所在地,供奉镇守江河风浪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大仙庙就建于此,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广东著名的音乐代表曲目《雨打芭蕉》,对地方戏广东粤剧唱腔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唱法粤讴,以及流传至今的广州名小吃艇仔粥等,均诞生于此。

    为传承和发扬诞生于兹、流传于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后人永远铭记并发扬下去,下一步,街道将和有资质的文化传媒公司联手,借助广州市挖掘、打造、发展珠江两岸文化工程的良好契机,重建锦鱼口码头,重饰大仙庙,通过积极多样的市场运作,以真人真物、影视资料或故事图片,情景再现《雨打芭蕉》、粤讴唱法和艇仔粥的诞生过程,让人们充分领略非物质文化带来的魅力,并将其打造成金沙洲地区旅游文化的一个品牌,让本土历史文化流传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