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工程”带来了什么?

来源: 天津网

提到志愿服务,许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那些在运动会、博览会上忙碌的身影。但有一种志愿服务,你们可能还不太熟悉,参加这种志愿服务的人中有能歌善舞的,有能写会画的,有能讲学授课的,他们提供的是文化方面的服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化志愿者。在7月4日结束的“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宁夏行活动中,我们就能看到这些人的身影。截至2013年,“春雨工程”在宁已连续开展3年。那么,在这3年里,“春雨”究竟给宁夏、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解文化之“渴”

7月3日,傍晚6点多,在吴忠市开源文化广场观众席上,马贵亮早早“占”了几个绝佳的位子,座位上分别放着矿泉水瓶和一条擦汗的毛巾,以示此座有人。演出要一个小时后才开始,演员们正在舞台上彩排。他们来自海南省,是2013年“春雨工程”的文化志愿者。

不一会儿,马贵亮坐不住了,暴雨倾盆而下。他避雨到一处服装店的门廊下,凭经验,他告诉周围人,雨不会下太久。这时广场上传来声音,“演出正常进行,工作人员将会给大家分发雨披。”话音刚落,刚才还在躲雨的人,开始陆续往广场走。马贵亮也拿了件雨披,等他穿好,发现座位已被人占。他有些懊恼,急忙打电话给老伴,“快点来。”

果然,雨势渐小,台下已聚集了500多观众,演出按时进行。浓郁的海南黎族乐曲奏响,一群衣着浓郁少数民族风格的黎族姑娘小伙儿出现在舞台上,一副散发着浓郁的海洋气息的黎族百姓生产、生活的场景首次出现在吴忠市民眼前。

“服装真漂亮”,“拿的真是个树叶哦,吹得像真鸟叫的呢。”观众席里不时发出这样的议论。而马贵亮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台DV,一直端着拍摄,擦汗的毛巾被他用来遮挡DV机身,他身旁的小孙女则一眼不眨地盯着舞台,她刚7岁,上了2年舞蹈班,已懂得欣赏演员们娴熟的舞步和清亮的歌声。

演出过半时,天空还飘着雨,广场上已围拢了近2000名观众。文化志愿者们都舒了一口气,他们再一次感到,“来值了”。前几天,在石嘴山、中宁、在驻宁部队,他们都感受到宁夏人对黎族文化的好奇与喜爱。

海南省保亭县的这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共由37名队员组成,别看他们只是一个县的少数民族文化演出队,却已出访过12个国家,收获美誉无数。要不是“春雨工程”,宁夏人可能很难如此近距离接触黎族文化。

就像没有人估算得出一场雨对万物的作用如何,也没有人能准确预料出“春雨工程”所到文化“干渴”之地的文化影响力,或许它不过就是一场见识,一点传播,一次分享,但没人会小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力量。

不仅是一次文化志愿行为

如果把“春雨工程”单纯地理解为发达省市向边疆地区的一次文化志愿或支援行为,“那我们就太狭隘了。”海南省保亭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副局长陈运新如是说。从6月29日在银川玉皇阁广场的第一场演出开始,到7月3日的吴忠开源文化广场,陈运新等人也对宁夏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些地方做得让我们都羡慕不已,自愧不如。”

让陈运新感慨的是宁夏的齐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设施的投入。6月29日,他就听说“春雨工程”的启动之地――玉皇阁广场是银川市的一处长久的文化广场,常年在此处都有专题文化演出,舞台是永久性的,观众是自发而来的。还有银川市的文化艺术中心、石嘴山市的文化馆剧院,内部设施完善到不输于一些发达地区的的文化剧院,还有在中卫市、吴忠市、中宁县,也都是有固定的演出舞台,“只要有演出,拉开就可以演。”宁夏能对文化工作重视至此,是陈运新意想不到的。

和许多不了解海南文化的宁夏人一样,这批来自海南的文化志愿者也是第一次接触宁夏文化。几天来,趁着演出间隙,宁夏文化厅为志愿者们安排了密集的宁夏文化体验之旅,沙湖游、枸杞园、黄河楼、吴忠文化馆展览中心、中华回乡文化园……特色鲜明的伊斯兰文化、黄河文化同样给文化志愿者们留下了独特的文化记忆。“从来没见过枸杞树,瞧,杯子里泡的就是我自己采的枸杞。”志愿者胡亚荣说。“银川的晚上很热闹,文化广场很多,玉皇阁广场、光明广场,两个广场周末都有文艺演出。”志愿者蓝金戈说,对于演员来说,表演舞台很重要,他们对数量不少的银川广场舞台羡慕不已。

“春雨工程”惠及的不仅仅是宁夏基层老百姓,宁夏文化工作者也从中取到不少“文化经”。《对酒歌》和《苗岭婚戏》是海南志愿者们带来的两个节目,节目里他们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酒和婚俗,通过歌舞与海南风景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对此,宁夏文化厅公共文化与非遗处处长贺亚平受到启发,他认为,宁夏也有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也可以用类似的形式表达、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春雨工程’,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惠及两地,才是我们不惜代价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贺亚平说。

“春雨”如何撒更好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是由中央文明办和文化部共同主办,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累计有几十万人次从中受益。截至目前,宁夏已连续开展3届,并获文化部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奖。三年里,有来自广东、福建、宁波、浙江、海南的近千名文化志愿者将极具各地特色和水准的文化播撒在了宁夏石嘴山、吴忠、中宁、红寺堡、西吉等地。

降临在宁夏的这几场文化春雨可谓“撒”得及时,“撒”得广泛,但是否还能再“撒”得更好一些,也是宁夏的文化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事情。在汲取了前两届将演出开在礼堂里,展览办在博物馆里,讲座办到党校里的经验后,2013年,“春雨”工程做得更加贴近基层,将“大舞台”放在了玉皇阁广场;玉皇阁广场的四周是“大展台”。看着“另一种生活”海南摄影展,听着黎族歌声,到场的每一个人都被那股挟裹着海浪、海风的海南文化吸引。

宁夏文化厅这样做的理由,不言而喻,是期待“春雨”更能有效传播。与发达省市相比,宁夏文化“饥渴”状态相对迫切,更加渴望交流,期待见识,但由于长期文化心理、习惯、意识等的影响,宁夏人在对新文化的接受方面总是表现迟缓。这让记者想起2011年春雨工程在宁夏博物馆举办的的那次广州非物质文化展览。广州3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广州玉雕、佛山木版年画、石湾陶塑技艺等近200件珍贵实物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几天的展览,观众却寥寥无几。看着广东省花费了巨大代价运送过来的珍贵实物,却无人问津,这让广东、宁夏两省区的文化部门都难免尴尬。

怎么有效撒播春雨,发达省区的文化志愿者也有经验要分享。广东省文化厅2011年承诺要将宁夏的“花儿”、“口弦”接到广东去,现已兑现;宁波衢州区认为真正的文化惠泽还是在知识的传播和分享上,目前他们已连续2年将图书“漂流”到宁夏的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捐款捐书,将文化志愿服务有书有物地做在实处;而2013年的海南文化志愿者们,则期待下一次能把文化送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哪怕“那里只有几顶帐篷,几百名战士或是一座学校,几十个学生”。

本报记者乔建萍实习生赵明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