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创建成果
从2011年开始,市、县两级都将公共文化建设经费纳入了财政年度预算,2010年至2012年市级财政文化预算支出分别为17034万元、24098万元、32938万元,均高于同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0.88%、0.94%、1.028%,做到了逐年有所提高。
市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不断丰富免费开放内容,创新免费开放形式,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两年来全市送文化下乡1.2万多场次。
打造了“百姓剧场·舞台精品剧目免费展演”“激情广场·红歌之星选拔赛”“乡村大舞台· 农村文艺演出”“名城大讲堂·名家学者做客图书馆博物馆”“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五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引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步入经常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轨道。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注重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创造条件让研究单位与实践单位互动。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方面,先后下发了《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常态化的意见》、《推进市、县图书馆延伸流动服务的意见》、《推进中心城区文化场地整合共享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政策文件和制度,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规范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
创建亮点选评
在创建周期内,遵义市在完成创建任务、全面达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做法和经验。
持续开展“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不断丰富“四在农家”内涵,提升“四在农家”质量,建立了“四在农家”长效机制,改善了文化民生,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效整合中心城区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将文化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有效解决了群众常态化文化活动场地供给不足的矛盾。
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深入挖掘和整理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仡佬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增强了群众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认同感,调动了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全市建设了一批以“微笑小屋”命名的文化志愿服务站,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阅读、电子阅览、电影放映、信息服务以及其他文化便民服务。
广泛开展主题为“幸福遵义舞起来 全民学跳民族舞”的广场民族舞培训推广活动,包括仡佬族的陶盆舞、挂子舞,苗族的反排木鼓舞、锦鸡舞,布依族的铃铛舞、水鼓舞等,让百姓欢歌笑语舞起来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