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队伍不足,特别是面向社区、农村的文化辅导员非常缺乏,成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瓶颈。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山东、福建等地充分调动基层文艺爱好者、热心人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公共文化志愿者、辅导员。
王红军
舞龙狮、踩高跷、跑旱船、观焰火……本来是台下观众,如今走上了舞台。随着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务递进培养工程的深入推进,山东省肥城市已培训文艺骨干1万多人次,带动全市每年1100多场演出活动,老百姓逐步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儿”。
群众文化须有核心人物
今年63岁的张信富从小喜欢唱戏,曾是肥城市豫剧团演员。在2009年退休后,他和戏曲爱好者们一起成立了“欢乐使者志愿者艺术团”,每年免费深入农村、社区演出70多场次。同时,他坚持教一些戏曲爱好者唱戏,就算是在2010年底腰椎盘手术后也没有间断过。现在,张信富的“志愿者艺术团”已经发展到30多人,都是戏曲爱好者。张信富说:“在排练新戏时,人多学不过来,我就先唱好录到每个人的手机上,让他们回去一句一句地慢慢学。”
在肥城,这样的文化志愿者越来越多。“群众文化活动,必须有一个核心人物。他,要有一定的才艺,是一个爱好者,还是一个组织者,这就是我们的公共文化志愿者。”肥城市文广新局局长王霞介绍说,目前,肥城市已经培训文艺骨干1万多人次,新发展文化志愿者800多人。
根据需求“菜单式”培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文化活动非常渴望,县域内公益性文化机构有限的从业人员与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王霞分析认为,”一方面,我们的专业人才太少,市文化馆一二十人要面对近百万肥城百姓,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民间蕴含着‘文艺爱好者’这样一支力量,我们就想:何不两方面结合起来,让这些爱好者成为志愿者?”
自2010年起,肥城市开始探索实施以“把优秀的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化骨干,把优秀的文化骨干培养成公共文化辅导员,把优秀的辅导员发展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服务志愿者”为主要内容的县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在3到5年里,肥城市所有社区、村居将全部配备起觉悟高、业务精、协调能力强的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而根据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肥城市探索开展了“菜单式”培训。肥城市文化馆把培训内容以菜单的形式呈献给群众,通过“你点我供”的方式,选派秧歌、健身球(操)、太极拳(剑)、戏曲等方面业务骨干“驻镇进村”面对面传授,提升了文艺爱好者的专业技能。
“这样一来,每一名志愿者就是一粒火种。”王霞说,“这些志愿者生活在老百姓中间,就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发挥老百姓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儿’,这既能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也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串起群众的文化激情
“我们肥城今年有了新的变化,乡镇、村里的演出活动也比往年多了。”农民王成忠说。据统计,肥城市由文化志愿者牵头组织的歌舞、戏曲、书画、健身等各类民间业余文化队伍达300多个,文化团体数占到行政村(社区)总数的一半左右。这些文化团队每年组织各类演出和展览、比赛等达到1200多场次,“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平均一天演出3场,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
文化志愿者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演身边人,唱身边事,从台下观众转变为舞台主角,在文化活动中找到了激情,发挥了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的作用。
“这些志愿者组织起来以后,我们就在全市建立了一个网络,我们去抓网络上的‘点’——志愿者,就能提纲挈领,一下抓起一串来。”王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