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市民吴先生急需一种资料但遍寻未果,有人指点他求助马鞍山市图书馆,很快他便找到了需要的书。马鞍山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本书还是从50多公里外的南京市金陵图书馆找到的。这让吴先生惊奇不已,原来,2012年初,马鞍山和江苏南京签订了文化合作交流框架协议,按此协议,两市的图书馆实现一体化,相互认证,可实现数字资源共享、联合目录查询等,这使藏书相对较少的马鞍山图书馆增添了百万册可供借阅的图书,数字资源更是增加了四五倍。
与江苏省接壤的安徽省马鞍山市近年来公共文化资源虽然增量可观,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公共文化资源的扩增,需要大量资金支撑,这并非朝夕之间就能实现。出路何在?该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办法是被群众逼出来的。在创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群众的需求让他们打开思路,由经济界“借船出海”想到了文化的跨界联合,借他人资源为我共享。有了开放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跨地区、跨系统、跨所有制的合作由纸上协议变成事实。
依照区位优势,马鞍山还与相隔不到50公里的芜湖市签订文化发展同城化协议。其中重要一条是文艺创作的互通、互补,两市的好戏互相纳入对方的演艺院线,将优秀剧目交换演出,两市市民都有机会看到好戏。两市的演艺与策划、编、导、演等各类艺术人才互相支援或共同创排,这一举措缓解了两市高精艺术人才匮乏的现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前年两市艺术剧院联合排演了富有皖江地方特色的民歌剧《姑溪情歌》,合作解决了该剧需要众多年轻女演员的难题,并在安徽省艺术节斩获了优秀剧目奖这一大奖。
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文化建设,这是马鞍山近年来扩充文化资源的又一做法。马鞍山市文化馆去年引进卓越广告公司全资投入100多万元在文化馆广场群星大舞台建成100多平方米的LED大屏幕,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滚动的、直观的、生动的展示平台,一些优秀的群众文艺演出节目在大屏幕上可反复播出,随时观看。今年马鞍山市文化馆引进萤火虫书店投资20多万元开辟了一个阅读空间,向全市各界征集非遗藏品、开设非遗展馆,增添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服务项目。引进民营剧团和国营演艺团体平等参加送文化到基层的供需见面会,共同接受市场检验,丰富了文艺演出资源,让群众更方便挑选到自己喜欢的剧团。马鞍山大剧院通过公开招标,引进资质和信誉度都好的民营文化企业营运,该剧院一年演出不少于200场,海外演出团体演出50多场,成为马鞍山市民欣赏艺术的重要场所。
政府主导,跨行业跨系统整合文化(体育)资源,为民所用,这在马鞍山已成功运作。该市至今已有76所大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部分阅览室向公众开放,市政府为此出台文件明确:这些场馆开放所需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负担,给予必要保障,体育指导员工资由市人社局发放。学校游泳池及部分室内场馆开放的收费标准,由市物价局制定。公开招标统一物业管理和专业团队管理文体设施。由政府主导、支撑的跨系统文化体育资源的整合有序有效,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了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马鞍山市文化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说,公共文化资源缺乏是很多地方都面临的难题,投入建设是提升增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大跨度整合资源、挖掘资源,这是盘活存量的又一个好办法。马鞍山将多措并举,在扩充公共文化资源上还要多下功夫,对已经整合扩充的资源也要巩固和完善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