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来源: 中国山东网

近日,我省公布了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潍坊市、诸城市分别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级和县级名单,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又一新成果。

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纷呈:各级博物馆和图书馆免费开放,农村书屋将文化送到农民家门口,社区和街道文化活动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浸润了人们的心灵。我市正在逐步构建起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服务一流、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同建设潍坊人美好的精神家园。

文化设施:

星罗棋布 覆盖城乡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县级规划建设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均在3万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8个新建或规划建设高档次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在基础文化设施品质方面,到今年底,全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基本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建成一院多厅高档次的县级数字影院23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由人民共享的宗旨,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以实施重大文化项目为抓手,以文化设施建设为载体,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设施齐全、覆盖广泛的市、县(市区)、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在城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一座座精美的建筑成为市民的文化活动场所。在镇街农村,文化站、灯光球场、室外健身中心等文体场所成为农民休闲娱乐的舞台。全市118个镇街全部建有达到省级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全市1205个社区均建成标准的社区文化中心,行政村全部建成达到省三类以上标准的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有2个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诸城、寿光、临朐被评为全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示范县,寿光市被评为全国示范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建设任务。

文化服务:

探索创新 普惠大众

奎文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体系建设工程,居民可以在不同网格间自由地享受服务,既提高了文化惠民的实效,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无缝隙、全覆盖。农民工流动书屋把书送到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地点,他们从管理员手里接过送来的图书,难掩脸上的喜悦。

遍布诸城城乡的乡镇图书分馆、村(社区)图书流通站将便利带到了人们身边,让书香充盈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诸城市50多岁的菜农付大爷几年前连鼠标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的他在大棚里忙完,就直奔社区图书室上网查阅资料。

而在昌乐县,“你们缺什么”、“最近漂什么”,成为农家书屋管理员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图书漂流”活动已经在昌乐校园和社区常态化展开。

不断冲破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以思想的解放促进服务模式的新突破,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点之一。我市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群众文艺公益巡演常年开展。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补助和奖励。市图书馆元宵灯谜会、诸城市“两公里读书圈”阅读服务、青州市读书节等3项服务活动被评为山东省“图书馆特色服务品牌”;诸城、青州图书馆被评为山东省“读者喜爱的图书馆”;“诸城市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被评为第一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通过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市民切实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在2012年度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电话访问中,我市市民对周围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6%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活动:

体现特色 打响品牌

文化发展既要“更大众”,又要“更精品”,才能助推发展、体现繁荣,因此我市在打造文化品牌上不遗余力。近年来,潍坊风筝会、中国画节、文展会、鲁台会等文化节会活动日益引起全国瞩目。我市还成功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如青州花博会、寿光菜博会、昌邑绿博会、昌乐宝石节、诸城大舜节等。

在保持已有群众文化品牌优质化的同时,在政府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全市文化活动异常丰富、人才资源全面整合,形成网络、建立机制、发展体系、打造规模、拓展影响。例如以“魅力潍坊、浓情四季”群众文化活动为主线,串联系列文化活动,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的生动局面。去年举办了“潍水之春”群众文艺汇演、“文明之夏”社区文化节、首届森林交响音乐会、京剧票友擂台赛、潍坊市合唱艺术节等大中型群众性文化活动1060余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0多场次,观众达350万人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2010年获批的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加紧建设,已经调查搜集民间文化线索7000余条,全市有14个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6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5项进入省级名录,164项进入市级名录。全市已建成非遗展示厅和博物馆14个、规划建设市级传习所100余所,初步建立了法制化、常态化、规范化保护机制,基本形成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在文艺创作方面,我市不断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活动和文艺舞台的主角,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近几年全市完成影视剧、戏剧、文学、广播剧等重大题材文艺作品300余件。新创剧目《李二嫂的新故事》,入围省十艺节“文华奖”评选初选,荣获全省“喜迎十八大、相约十艺节”展演优秀剧目奖。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在我市基本形成,先进文化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从文化的自醒、自励,到文化的自信、自强,潍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步伐坚定而有力。(记者 陈文 通讯员 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