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开展“阳光助艺文化惠民”活动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低收入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服务社会的功能,按照山东省文化厅“文化惠民”工作的部署,7月8日至8月16日,山东省艺术服务中心特面向社会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环卫工人家庭的子女开展第二期“阳光助艺文化惠民”活动,举办美术、硬笔书法、声乐、舞蹈公益培训班,为6岁至12岁儿童提供免费学习艺术的机会。

    “丢啊丢啊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11岁的王鸿举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哼唱着。教室门外逼仄的走廊上,头发花白的爷爷透过半开的门观察着孙子的一举一动。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孙子是轻微脑瘫患儿,有点自闭,平时不愿与人交流。“来这儿之后我觉得他进步很大,在声乐课上老师教给他正确的发音方法,回到家之后他也能哼几句儿歌了。现在吃饭的时候,他还会主动递碗筷给我。”

    “我认为好的音乐是铸造一个人灵魂和性格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喜欢听音乐的孩子不但听话,也非常懂礼貌。”声乐课辅导老师杨文卿告诉记者,她的班上一共有24名学生,大部分是来自贫困家庭或者身体残疾的孩子,对他们的培训以基础乐理知识、呼吸训练、发声训练、音准节奏训练等项目为主。“他们属于少年儿童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怀,我非常欣慰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角落不计报酬地对孩子付出真爱。艺术带给孩子、也带给我们太多的爱与感动,作为其中的一名使者,我非常荣幸。”杨文卿说。

    在美术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在他们的画笔下,每一个生灵都被祝福着。韩奕珂心中的泉城是这样的:几颗星星镶嵌在蔚蓝色的天空上,旁边是脸色淡黄的月亮。星空下,几栋小房子被流水环绕,房前的石阶一直延伸到水下。白云在空中悠然地荡来荡去,天空下小鸟欢呼着,蝴蝶在花丛上翩翩起舞,而蜜蜂们则趴在花朵上专心采蜜,最下方则有荷花在水中摇曳——在宋欣冉的世界里,空间是如此划分的。有的小朋友还给太阳画上了毛发,“济南的夏天老是下雨,太阳都快长毛了。”但他笔下的太阳脸上依旧挂着微笑。

    引导记者参观教室的是山东省艺术服务中心演出辅导部科长杨宁,娟秀、清瘦的杨宁自7月8日起,每周一、三早上8点之前就赶到教室,和其他辅导老师一起打扫卫生、烧开水,迎接将要来上课的学生和陪送孩子的家长。“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成长之路,但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更需要有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艺术滋养儿童的心灵,给他们以鼓舞,为他们以后成长为开朗、乐观、自信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想要给予孩子们的内心力量和童年礼物。”杨宁说。

    近年来,社会上学习艺术的氛围愈加浓厚,儿童参加艺术类培训成为普遍现象,价格也水涨船高。目前,社会上还有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环卫工人、城市贫困家庭等各类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工作时间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相对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但他们在艺术学习方面的需求也很迫切。

    作为省直文化单位,山东省艺术服务中心承担着艺术辅导、艺术培训、职业培训的职能,多年来开展了各类艺术辅导培训工作,有各专业辅导培训人员、基本的场地条件和多年的辅导培训经验。山东省艺术服务中心主任蒋庆鹏在调研时发现,社会上很多艺术培训班忽视了教育的本义,已经变异为单一的技艺训练班,考级成为产业,儿童在模式化训练中变成了“机器”,对艺术渐渐失去了兴趣。“艺术的发展有自己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没有长期的熏陶、积累,艺术难以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学艺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许多家长并不清楚。”蒋庆鹏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直击心灵深处。”这个夏天,位于济南市解放路113号的山东省艺术服务中心的简易教室里,142名孩子的心灵在跳跃、在奔腾、在开放、在变化。

    音乐课结束时,王鸿举羞涩地告诉记者,他很喜欢这里。也许变化了的不只是孩子。(陈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