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日前成功入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十大入围城市,社会各界再次将目光投向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什么样的“禀赋”,让泉州再次引起世界性的关注?昨日,记者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听取工作人员有关古城历史的介绍,了解泉州在东亚文化交流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优势。本报记者 尹文丽 游怡冰
丰富史料印证泉州地位
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友好往来,是古代中国与东亚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公元9世纪前后,泉州与日本、韩国的贸易关系已非同寻常,泉州有大量从韩国和日本进口的货物。
新罗松、新罗参、高丽菜是如今泉州市民口中常见的词汇,不仅如此,还有新罗村、高丽巷、高丽厝、高丽山等耳熟能详的地名。许多人并不知道,此“新罗”“高丽”与古代韩国其实出自一家。泉州与古代韩国即高丽王朝的历史交往源远流长,进而带动了文化交融,出现了许多以“新罗”“高丽”为名的事物和地方。
历史上,泉州与日本、韩国的文化交流是以贸易往来为基础的,丰富的贸易史料留存印证了泉州在东亚文化圈中长期以来的交流中心作用。
泉州与日本最早的文化交往可以追溯到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当时追随这位高僧东渡的十四名弟子中,和尚昙静就来自泉州。在日本大宰府,保留有一份我国宋朝的官方证明文件—公凭,这份公凭见证了泉州客商李充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到日本贸易的历史,也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备的宋代贸易凭证。
在宋代,泉州与高丽的贸量往来非常频繁,贸易量很大。整个北宋期间,在中国同高丽的交易中,泉州海商不仅人数最多,商业实力也最为雄厚。《宋史》载:(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密试其所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宋代高丽王就曾通过泉州人傅旋来泉求借乐艺等人。
文化往来促成民族融合
在漫长的东亚交流史中,泉州与东亚各国在文化上互通有无,也促成了民族融合。祖籍泉州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有一半日本血统。
据史料记载,明天启三年(1623)郑芝龙(郑成功之父)为他的舅父黄程运载白糖、奇楠、麝香到日本贩卖,后来娶了平户侯领地的田川七左卫门之女为妻,生下郑成功兄弟。郑氏父子往来于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独占南海贸易,并以此为郑成功抗清的经济基础。郑成功抗清时,每年都派遣许多船只从安海出发,前往长崎进行贸易。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做坚实的经济后盾,郑成功才得以完成驱走荷兰人、收复台湾的壮举。
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古代泉州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尚武、忠诚的精神,正是泉州与东亚各国相似的海洋文化精髓的契合点,郑成功是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