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馆”的马鞍山实验

来源: 新华网

作为国家一级馆的马鞍山市文化馆,近年来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依照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培训中心、群众文艺示范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定位,它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

但是,在热闹的同时,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不满足”。有的市民说,“我住在东区,你们在西区搞的活动我很想看,但又不可能过来,太遗憾!”也有人说,“我忙,没有时间看你们的活动。”有的群众反映,想找文化馆的人辅导又不知如何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不满足”的声音让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深受触动:传统的活动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群众多层次、多元化、覆盖多时段的需求,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应将文化馆的活动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创新运行模式,拓展和延伸服务功能。

创建数字文化馆的设想油然而生。2011年,马鞍山市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升文化馆服务水平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新一届馆领导抓住这一机遇,以省钱办好事为原则,开始着力推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从惠民乐民出发

从2011年6月开始启动创建工作,两年以来,马鞍山市文化馆对“数字文化馆”不断调整、改版,最近的一次改版升级于今年4月完成,在此过程中,文化馆馆长亲自动手改了18稿。

借助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手段,如今的数字文化馆可以实现全市城乡群众全覆盖,为群众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而在板块(栏目)的定位方面,马鞍山市数字图书馆则坚持拓展服务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此外,数字文化馆还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群众的互动,并为全市各级,尤其是基层文化单位提供信息发布和经验交流的平台。

在文化产品展示方面,马鞍山市文化馆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尤其是诸如“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百姓“周末大舞台”等该市的品牌文艺活动,均将实况录像和精彩片段在第一时间上传到馆网站供网民浏览。新设的《网上展厅》、《捕光捉影》等栏目,不间断播出馆内所有书画、摄影展览,并从历年展出的作品中精选出500多幅做重点介绍。改版后,数字文化馆还开辟了市级以上非遗项目、道德知识讲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答等多个专题,丰富了文化产品。

除了提供文化产品,数字文化馆还具备艺术培训的网上预约和24小时网上远程辅导以及节目点播、基层对送文化要求的网上申请和配送、在网上进行文化志愿者身份登记和确认等功能。通过这些服务,文化馆也加强了和市民的互动。

数字文化馆也是各级文化馆站之间的交流平台。它设有“基层动态”板块,并通过微信、微博、QQ群等手段和县、区、乡镇文化站等进行信息联络,自创文化馆电子报,带动了全市群文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全市群文工作与活动的信息资源共享、市县区联动、共同发展繁荣的良性局面。

有肯定 也有新期待

马鞍山市数字文化馆通过优酷网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两个渠道连接用户终端,马鞍山数百万城乡群众只要打开市文化馆网站,全市群众文化的所有信息都尽收眼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点击量已达90余万人次,尤其是4月改版后点击率明显上升,其在马鞍山的知晓率正在迅速提升。

数字文化馆得到了公众的肯定。外来务工者何少波说,市文化馆的电子阅览室是我工余常去的地方,在那里我接触到了文化馆网站。今年改版后网站内容更丰富,文化艺术气息更浓,服务也更周到具体了。

市民陈星田是一位瑜伽教练,也是绘画爱好者。由于平时忙着上班,难得到文化馆看展览。现在有了“网上展厅”,陈星田可以很方便地欣赏展览。“我经常和绘画的朋友在线阅读文化馆办的《群星报》,交流心得体会,它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真方便。”

马鞍山市花山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张咏梅也对数字文化馆赞不绝口。“数字文化馆既方便了普通市民,也方便了基层馆,对我们区馆网站建设很有借鉴意义。新增的《文化志愿者预约配送服务》栏目,可帮助解决县区馆缺少辅导老师的难题。”

尽管得到了肯定,马鞍山市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并不因此满足。“市民们对数字文化馆有新的期待,包括希望在网上展示层次更高的文化产品,有更高水平的业务辅导。数字文化馆的版面、栏目设置还将要根据广大群众的需求进一步升级、完善。”(乔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