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送进蒙古包 创新服务引关注

来源: 文化部网站

2013年8月中旬,《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中央媒体派出记者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走基层,对文化共享工程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重点创新服务项目“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实施情况进行了采访报道。

    8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看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通讯稿。报道通过记者的实地走访,从乌拉特中旗牧民乌日娜一家与“数字资源走进蒙古包”工程的故事谈起,以鲜活的事例记录了这一工程对农牧民家庭、老人、回乡大学生、中小学生等群体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影响。草原牧民群众从对工程满腹疑惑到积极支持,从被宣传到主动并熟练使用工程各类资源丰富日常娱乐、获取科技知识,通过共享工程工作人员因地制宜创新模式,依托文化共享工程设施设备、数字资源基础,破解基层尤其是偏远牧区文化供给受限的难题,丰富牧区文化生活、广泛传播科技信息,切实改变当地农牧民生活的文化生活面貌,努力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融入农牧民的日常生活中。

    同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以《内蒙古首创并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为题对工程也进行了报道。通过对该项工程的缘起、实施方式等介绍和农牧民使用情况的考察,对文化共享工程这一创新基层服务模式给予了大力肯定。文章发表后,第一时间被人民网、中国日报、东方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2012年8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部门根据当地特殊的地理人文条件,在现有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架构和服务模式基础上开展“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作为发展中心“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通过在乡镇(苏木),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已搭建的硬件平台设立大型的“一级数字加油站”,在离文化共享工程各级站点较远的定居点(嘎查)建立“二级数字加油站”,在分散的游牧点由移动数字加油员设置移动便携式加油站的三层级管理模式,利用无线WiFi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无网络覆盖的农牧民群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数字文化服务。目前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等6个地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可提供1500余小时精选视频资源、5万余册电子图书、3000余部有声电子资源,其中包括蒙文视频600小时,蒙文电子图书百余部。

    “数字资源走进蒙古包”对提升边疆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覆盖辐射能力、推动少数民族语文数字资源翻译建设等方面有着重大示范意义。接下来,文化共享工程将进一步总结媒体、公众对“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反馈和建议,深入挖掘工程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边疆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为工程的进一步推广做好宣传工作。(来源: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