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开唱了!”8月22日傍晚,松原市宁江区新城乡田家村李桂珍老人,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喊儿媳妇。65岁的她满面红光:“你看我这身体,哪像60多岁的人啊!大秧歌扭没了我的病。日子过得舒坦,身体就好。”她拿着小板凳忙着去文化大院占地方,身后留下一串笑声。这只是松原“农民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的一个镜头。
甜美歌儿唱出来
夕阳在天边留下了最后的几抹红晕,夜幕降临。四面八方的老百姓拿着凳子、捧着爆米花,有的开车、有的骑摩托、有的一路小跑奔向文化大院。
晚上6点钟,近6000平方米的田家村文化大院,里里外外挤满了人。欢快的鼓声响起,舞蹈《欢聚一堂》开启了松原市“农民文化活动月”最后一站——农村文化大院文艺展演。美丽的舞姿、粉红的舞裙、整齐的动作映红了来自农村“演员们”幸福的笑脸。
小品、二人转、拉场戏、歌曲……精彩的节目不时赢得观众的喝彩。宁江区、乾安县、长岭县、扶余市代表队,你方唱罢我登场,秀出各自“绝活”。
目前,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已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惠及农民200多万人。仅在“农民文化活动月”活动期间,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前郭县民族歌舞传习中心等7家演出单位进村入屯演出68场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农村电影题材展映”共出动60台电影放映机(队),进入1123个村屯送电影3500多场次……所到之处,备受农民欢迎。
美丽乡村舞起来
田家村文化大院的人越聚越多。刚从市群众艺术展览馆送参展作品回来的农民画家赵金合,一顿小酒喝得脸红扑扑。他的作品《松鹰图》同全市其他农民的140件作品挂在了展览馆的墙上。“农民的作品能登上大雅之堂,受到市民赞赏,做梦也没想到啊!”画了大半辈子画的他头一回得到这么高的荣誉。
作为农村文化多面手的他,还是乾安县余字乡成字村的“秧歌头”。
按他的说法,城里有啥农村就有啥。他组织的秧歌队在乾安县出了名,大小奖项没少拿。“国家拿钱盖场地,送服装、送设备、送培训,我们农民没理由不把秧歌扭起来、跳起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活动水平,今年初,乾安县组织全县农村文化大院骨干进行了集中学习和培训。秧歌队领舞王宝英回忆起那7天的培训还意犹未尽。她学习了时下流行的广场健身舞。回来后,教会了全村的姐妹们,还义务到周围的村屯手把手教爱好健身舞的妇女们,如今学员已达到几百人。
同样受过培训的扶余市五家站镇西园子村吴文超文化大院60岁的王艳娟学习了编舞。她说:“上面培训,我就去学,不管岁数多大热情不减。”由她编舞的《好日子》就是根据农民生活富裕后,很多小媳妇想着法打扮的原型创作的,其中很多动作都是生活中的原汁原味再现。
幸福生活美起来
田家村文化大院的演出还在继续。27岁的村民桑影抱着3岁的儿子正在聚精会神看节目。孩子手中的手拍不停地拍打着。
“小时候,哪有文化生活啊。过年来场秧歌,听到鼓声和喇叭响就跑去看,等跑到跟前儿都散场了。”她回忆起从前带着几分不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也在丰富。每天在家上网、看闭路电视,看到很多精彩的文艺节目,那也赶不上今天的真人演出啊。每年村上都有剧团来演出,尤其农闲时更多了。送科技的、送电影的……农民富了,钱不缺了,就想找点乐!”她踮着脚往前挤着。
75岁的付亚茹抱着4岁的小孙子使劲地鼓掌。孩子手中的粉扇子和着音乐节奏扭来扭去。“生活这么美,大家都想KTV!”老大娘道出了农民们的心里话。
历时一个月的松原市“农民文化活动月”活动伴随着文艺展演的结束告一段落。活动月期间,以‘送、种、评、展’四大板块设计的每个活动载体,只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小篇幅。符合松原文化特色、地域特征的表演形式正在松原大地上悄然形成。腰包鼓了的农民,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小康,有关部门正在坚持抓农村文化建设常态化,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充分展示农民的精神风貌和风采,激发他们建设幸福家园的热情,为助力转型发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松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