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来源: 人民网

“横平竖直如做人,身正字正行端正。”9月3日下午,章贡区张家围社区居委会里书声朗朗,几名身着不同校服的小学生正认真听一名老者讲解书法。这里是社区开辟的“四点半俱乐部”,每天下午向辖区学生免费开放,辅导老师由社区志愿者义务担任,讲课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客家历史、红色故事等,这是赣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生动写照。

    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群等为服务对象,赣州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特殊群体倾斜,并以此为突破,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开展村校共建,建立“留守孩文化活动基地”,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文化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活动,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增加农民工的文化供给。抓好独具赣州特色的“民族精神代代传——继承苏区传统,弘扬客家文化”教育活动、“红色文化育新人”“四点半俱乐部”等主题活动,注重未成年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注重发挥“五老”作为文化义务志愿者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和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义务认护文物保护遗址,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两年来,全市建立的农民工、留守孩及未成年人三个培训基地,共培训3000多人次。

    2011年开始,全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文化利民惠民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都免费开放,并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2012年县级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累计接待近200万人次。今年开始,我市“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享受西部政策,中央补助标准将由50%提高到80%。

    文化惠民投入向基层倾斜,最大程度使城乡群众能够享受就近、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全市各地采取新建改建、政府调剂、维修改造等多管齐下的办法,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近年来,全市新建改建修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剧场、文化广场、文化艺术中心63个,市、县“两馆”全面达标。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24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76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87个,农家书屋3515个。建成市、县两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9个,基层服务点3206个。(刘寅超 记者杨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