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艺术家何处寻觅“用武之地”

来源: 人民网

持续五十多载不谢的艺术生命力

很偶然地,那天在整理自己的电影收藏时,发现1959年拍摄的法国故事片《广岛之恋》碟片,封面上年轻漂亮的女主演脸上的微妙表情状态,忽然让我心头一动,这神情好像最近在哪裡见过,好熟悉呀……。我的思绪猛然把她和今年第八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中的那位老年女主演剪辑到一起。我急急去查了资料,果然就是她,法国着名演员艾曼妞·利瓦。

真是久违了,一位半个世纪前红遍全球的明星突然呈现在我的面前,竟是这样的形象。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神情,竟能够把一个叁十岁左右的女子与一个八十多岁老太在一瞬间联系起来了,我想了半天,这可能和艾曼妞·利瓦的表演状态,或者是她个人的凄美、沉郁的表演风格有关。重看这两部艾曼妞·利瓦的代表作,时光虽然相隔了五十多载,仍然让我享受到那种表演风格带来的感动,她去年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在影片《爱》中呈现出凄美迟暮,高贵淡出,洗尽铅华而生命归於自然的人物塑造能量,给从事表演艺术的同行带来了新的震撼。

虽然在观看五十多年前的《广岛之恋》时,我们还能发现艾曼妞·利瓦的表演中有一些青涩的痕跡,但那部影片本身的歷史性和反战主题,还有女主演在表演中传递出的忧郁、压抑、略带一点疯狂的眼神,以及渴望挣脱战争带给人类心灵创伤的内在动力,渴望爱的动力,那种身临其境的表演状态,让我牢牢地记住了一位优秀演员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表演风格。今天,五十多年后,我们在《爱》中又一次看到了她那匯集着忧郁、感伤、病态的眼神,只是多了深深的无奈和绝望的神色。这是她与自身的老病搏斗的结果,而非来自外力。艾曼妞·利瓦扮演一位由中风发展至死的老年艺术女性,因為知识与艺术塑造了她的自尊、清高的气质,在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后,内心的激荡挣扎比普通老人更為强烈,有时她在自己丈夫面前流露出孩童般清纯的眼神,像是急求救赎,有时却默默地强烈地任性着,拒绝丈夫的护理。復杂的感情表演折射出人物的痛苦无奈,那种在病魔面前强烈自尊心无法控制的感觉,表现得那样投入,真实。有一些场景裡的表演细节,比如,她在患病后期,身体完全隻能听任别人摆布,那毫无生命力的躯体钝钝地靠在丈夫身上,一寸一寸挪向轮椅,又重重的甩坐下去的感觉,真实得让你恍惚以為演员本人就是病人似的。还是艾曼妞·利瓦那种特有的毫不造作的凄美风格,只是经过了五十多年的艺术锤炼,显得越发成熟,表演状态从容不迫,尤其是人物垂危的生命灰暗感,与扮演者作為八十五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那持久的艺术创作生命力所体现出的对比关系,重重地撞击着观眾的心灵。

艾曼妞·利瓦以她在影片《爱》中的绝佳表演,以85岁高龄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提名,更是在近两年的世界各类电影节上多次获奖,又一次红遍全球。看她一身大红衣裙,神採飞扬,与剧中扮演的老人判若两人,那精气神,或许隻有艺术之泉才可以如此滋润养育,真让人心生崇敬与羡慕。

市场经济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平衡

作為表演艺术同行,在夸赞一位欧洲伟大演员的同时,让我更加看重的,则是欧美成熟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在网上我查阅了艾曼妞·利瓦的表演资料,在她漫长的一生中,她主演或者参与表演的作品有近六十部之多,资料显示从1956年至2012年期间,几乎是每隔一两年都有作品上演。我们信息蔽塞,以為《广岛之恋》和《爱》相隔五十多年才让艾曼妞·利瓦梅开两度,其实人家在欧洲的银幕上贡献了一辈子的艺术生命,才会在《爱》中爆发出如此灿烂的成就。在欧美电影市场中,以中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為主的题材佔了不小的比例,尤其重要的是反映中年人生活的题材,而青春偶像剧并不是他们的主体。我想,这样的艺术创作关注点的分布,正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文化环境,也是市场化经济的需要和人文价值坚守之间长期博弈后取得的平衡结构,在重视人文关怀的环境裡,票房不是评判电影能否生存的唯一标准,艺术成熟的标志也不在於多少票房,而是要让观眾们获得真正的精神享受。举世瞩目的奥斯卡最佳故事片,之所以能够经常花落关注社会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撞车》、《拆弹部队》等影片,而不是《阿凡达》那样的票房大鱷,就是能够体现这一平衡的精神。在这个平衡结构裡,商业艺术操盘手们尽可以去多多挣钱,但艺术的标杆也同时向社会明确传递了另外的信息——在文化艺术领域,人文精神追求根本上要高於纯粹物质层面的良性信息和价值评判。

青春偶像剧何时不再一枝独秀

反观我国的影视创作的生态,票房与市场化的旗帜已经高高举起,艺术领域的市场化和產业化对於我们来说只是刚刚起步,在将要行走的漫长过程中,创作观念,市场化,票房,艺术坚守,题材多元等等各类元素正在进行着残酷的肉搏战,胜负虽然还未见分晓,但票房的观念已经迅速地向着庸俗化低俗化的目标滑坡,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受到负面伤害的就是一代中老年艺术家。说得严重些,由於大部分的文本创作者已经不再把眼光投向中年人题材,几乎放弃了老年人的题材,因此,我国一批演技与艺术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家,大部分隻能在一些家庭剧裡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且这些戏中的父母亲角色在剧情中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领域,更谈不上去探讨和体现人到中年以后作為社会的中坚阶层,在生活、事业,自身情感等诸多方面需要展现的余地,大部分家庭剧中的爸爸妈妈,都被描写成了整天围着房子、存折、和儿媳女婿勾心斗角,心胸狭窄的小市民,概念化和浅薄已经到了可笑的地步,我国一些身怀绝技的中年表演艺术家们,在那些千篇一律的,趣味低俗,毫无艺术提炼的台词中,认真地工作着。

我国一流的老艺术家们(如“文革”前的着名二十二位优秀艺术家),从中年以后就再也难觅他们的艺术天地了,我们当然可以归咎為“文革”对他们艺术生命的摧残,那麼“文革”以后的几十年裡,观眾能不能从电影作品而不是各种荣誉花坛上找到他们的身影呢?现在,这种命运开始轮到中年一代了,这种优质人才资源的浪费,不能不说是我国表演艺术界的遗憾。前几年,观眾们偶然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影片中,欣赏到年近九十的黄素影老师精湛的表演时,当黄老师作為年龄最大的最佳女演员站在“华表奖”的领奖台上时,我们才发现,我国的老艺术家的表演功力,就是在世界范围的表演艺术领域,也可以无愧地佔有一席之地,隻要有机会,隻要有题材关注,隻要有成熟的文化艺术创作氛围和风气。可是,在今天,他们的机会在哪裡呢?

当今的歷史阶段,我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深刻復杂的变化,这无疑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开阔视野以及丰富的生活题材,真正走进现实生活,理性关注承上啟下的社会中坚,让我们的文化市场早日趋於更成熟。我在想,什麼时候,青春偶像剧不再是这个国家文化市场的一枝独秀时,观眾自然也会欣赏到我们本土的《金色池塘》与《爱》,在真正优秀的电影作品中,我国的表演艺术领域,可能也有艾曼妞·利瓦、梅裡尔·斯特裡普……,也有丹尼尔·戴·刘易斯、杰克·尼克尔森这样级别的表演艺术家……。我们不是没有好演员,我们缺的是有眼光的好编剧,缺的是题材多元、内容丰富的好文本,缺的是成熟自信的市场引领与高起点的价值判断力。当然,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也许是急不得的,我相信业内人士明智的努力,相信已经付出的回报,相信我们的电影事业一定会一点点朝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