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唱响中国梦·喜迎十艺节”——山东省群星奖优秀作品边疆展演活动在黑龙江省举办。期间,作为“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山东文化志愿者走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当地送去了两场接地气、连民心的文艺演出,受到当地百姓的好评。
百姓如是说:
“文艺节目很有老家特色”
9月2日晚6点半,山东省群星奖优秀作品边疆展演的首场演出在牡丹江海林市林海广场拉开帷幕。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大红的地毯,山东省文化志愿者的演出依然吸引了数千位当地市民到场观看。
“下午在附近散步时看到演员在排练,想着晚上肯定有演出。”海林市民邱智看完演出后非常激动,他告诉记者,自己祖籍山东,最喜欢看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感觉很亲切。当晚演出中,山东省带来了多个入围“十艺节”的群星奖节目,不但内容丰富,且均为齐鲁文化的代表作。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山东琴书《农家春》、女声二重唱《沂蒙山小调》,每个节目的登台都换来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海林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海林市的家庭多数与山东有联系,很多人的老家在山东。市民刘俊海便是其中之一,其祖父从山东老家参军,当年参加辽沈战役,后因工作关系定居海林市。“祖父在世时经常在家中哼唱山东琴书,家里人也受到了熏陶。”刘俊海说,当地平时演出很多,但看多了难免有些审美疲劳。山东省文化志愿者带来的节目很有老家特色,让身处千里之外的游子备感亲切。
演员如是说:
“黑龙江的老百姓很懂行”
在海林市的演出结束后,演员们照例收拾器材准备撤场,当地百姓却纷纷围到了后台。一位老人拉住刚要上车的山东琴书表演者刘士福,强烈要求看一眼他箱子里的坠琴。当愿望被满足后,这位老人满意地说了一句:“能看一眼老家的坠琴就够了。”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祖籍山东省济宁市,其父曾是国内某乐团的坠琴演奏者,家中至今保存着多把坠琴。
谈及在黑龙江演出的感受,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李俊华说:“这儿的百姓很懂行。”9月3日,山东文化志愿者走进牡丹江宁安市,李俊华在台上表演了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的经典选段。为结合当地特色,李俊华对节目进行了部分修改。演出结束后,几位观众找到李俊华,对他精彩的表演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他的创新精神大加赞赏。最后,一位观众甚至提出要让孩子拜李俊华为师。
此次赴黑龙江的山东文化志愿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90后”演员。这些来自山东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将携新作——女声表演唱《新绣荷包》在“十艺节”群星奖音乐类决赛上亮相。演员赵品表示:“这里的文艺演出很多,节目好不好观众一看就知道。”赵品说,来黑龙江演出是文化惠民,同时也是检验提高节目质量的好机会。
官员如是说:
“演出搭建交流桥梁”
山东文化志愿者在黑龙江演出结束之际,记者采访了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少数民族文化处处长关红雯。谈及此次演出,关红雯认为其最大意义在于促进鲁黑两地的文化交流。关红雯表示,“春雨工程”是文化部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程,它致力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运行保障机制,加强文化内容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和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全面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宁安市副市长林坤表示,此次演出不仅提高了宁安市基层文化队伍的业务素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促进黑龙江和山东两地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地人民友谊、繁荣文化艺术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黑龙江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春雨工程’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山东搭建了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山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孙猛建说,我们在黑龙江传播齐鲁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了东北地区很多原生态的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学习和交流。(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