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使用率有多高

来源: 人民日报

设施和产品供给充足

儿童、妇女、老人是阅读主力

粉刷一新的小屋内,塞满书籍的浅色铁皮书架占据四周,在白色墙漆映衬下,屋子显得明亮而整齐。

在长沙市望城区新康乡月圆村,这间设在村部一楼的小屋成了村里人流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从2011年6月起,全村3000多名村民都可以在这里免费读书、借书。书屋管理员丁惠娟,给我们递上了书屋的借阅登记本——两年多时间,两大本记录本快要写满,共有借阅记录1860多条。

“这只是借书的记录,来看书的人要多得多。”丁惠娟说。

这间25平方米大的小屋,是湖南省4万多间农家书屋的一间。2012年底,湖南同全国大多数省份一样,提前3年完成了农家书屋工程,实现了有条件行政村的全覆盖。

近6亿财政资金投向了湖南省农家书屋的建设之中,包括场地建设、设备购买,以及7600多万册(份)书报音像资料的采购和配送。这也意味着,每间农家书屋拥有的书籍、报刊和音像资料的平均量,至少可达1600多册(份)。

“从基础设施和产品供给来说,湖南农家书屋的水平都是不错的。”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灿姣说。前不久,她参与了一项评估湖南农家书屋工程的研究课题,对湖南省13个地市州100多家农家书屋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课题组的评估模型,湖南省农家书屋在“基础设施”和“产品供给”两项指标上,都得到了85以上的高分(总分100分)。

效果并非仅仅停留在分数上。在新康乡月圆村,书屋藏书量达到2200多册,还有电子音像光盘130多张。丁惠娟对书籍进行了分类,包括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现代军事等,足有十大类。

不过,在丁惠娟的记忆中,并非每位月圆村的村民都有兴趣光顾农家书屋,“看书、借书的主要是三大群体:儿童、妇女和老人。”

翻阅书屋的借阅登记本,孩子们留下的借阅记录几乎占了大多数。距离月圆村农家书屋不到30米,就是村里的学校。“现在正是上课的时候,要是下课或者放假,这里几乎成了孩子们的‘第二教室’。”丁惠娟说。

在刘灿姣看来,当前农家书屋主要读者群的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农村“空心化”的现实,“青壮年一般都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以及闲在家里的老人、妇女,自然成了前来看书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