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烟台迎来了今年秋天的第一次降温。虽然大风令人感觉凉意阵阵,但60多岁的曲阿姨吃完晚饭,依然早早地来到烟台市文化中心大剧院门前的广场。4年来,她和她的伙伴们每天都会到这里赴一个共同的“约会”——跳广场健身舞。大剧院门前广场成了曲阿姨和她的伙伴们的专属舞池。如今,作为“文化烟台新地标”的市文化中心,已经成为市民享受高雅文化、陶冶情操的乐园。
入账10亿元与支出10亿元的选择
烟台市文化中心位于烟台市中心,总占地面积约7.63公顷,博物馆、大剧院、群众艺术馆、京剧院、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都聚集在这里,还有广场和露天剧场等。
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明告诉记者,文化中心地处烟台繁华商圈核心地段,2007年规划建设之初,烟台市政府曾面临重要选择:如果出让土地进行商业开发,政府将有近10亿元的收益;而建设文化设施,则需要再投入10亿多元。烟台市政府最终舍弃巨额商业开发收益,而是投入10.7亿元建设了市文化中心。
自2009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以来,烟台大剧院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全方位服务百姓,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舞台艺术演出、文博书画展览、艺术培训、历史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每年活动达到上千场。烟台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美术博物馆、画院也达到了全国地级市一流水平。
烟台市政府每年拨款1500万元对大剧院予以补贴,使这里演出的平均票价是北京、上海同类演出的40%至60%,去年平均票价130元/张,最低票价只有20元,让市民以远低于全国其他城市同类演出的票价,在家门口欣赏到国内外艺术家的高水准表演。此外,大剧院每年还推出不少于20场的公益演出,面向广大市民、青少年和农民工等。
培育提升城市文化层次
“一个城市的品位与层次不在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GDP有多少,而在于市民的素质和文化。”在谈到烟台市大手笔投入文化建设的原因时,徐明告诉记者,近年来,烟台市确立了“靠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靠真诚服务树立形象,靠改革创新增添活力,靠政府主导强化保障”的公共文化发展思路,真正把文化做到“五纳入”,尤其是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得文化系统有地方搞活动、有钱办事、有人干事。
随着烟台市文化中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各区县市的文化场馆也先后得到改造提升。烟台已经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莱山区五彩文化广场、牟平区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档次的公共文化设施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也实现了全覆盖。不仅如此,烟台市还投资8.56亿元建设了滨海文化广场,投资7.3亿元建设了体育公园,投资5000多万元在滨海文化广场建设了高档次、多功能的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新馆,全天候对市民免费开放。
让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
9月18日,一场特殊的文化项目推介会在烟台市群艺馆举行。推介会上共推出九大门类205个公益文化项目,涉及资金3457万元。这样的推介会,烟台市已经连续举行了11年。
“眼下,‘文化单位多由国家养着,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政府不给钱就没法办事’的传统观念,严重束缚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徐明告诉记者,为了打破这一僵局,自2003年以来,烟台市已连续举办了11届烟台市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有效深化文企合作。11年共成交落实1668个项目,吸纳社会资金4.6亿元,全部用于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投入的重要补充。
据了解,烟台市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的推介项目包括公益文化和经营性文化两大板块,涵盖舞台表演、广场文化活动、展览、电影、艺术创作、文物保护利用、文化培训服务、经贸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经营等门类。企业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推介会,认购文化活动的举办权、买断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的冠名权、合资合作开发文化资源。
通过项目推介会、项目推介展览和烟台文化艺术节,烟台公益文化项目形成了“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运作模式。在2011年6月召开的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该项目作为“烟台经验”之一向全国介绍推广,并于2012年被评为烟台市“十大文化品牌”,获得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