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推出丰盛公共文化产品

来源: 萧山日报

“千场文体活动”项目持续深入实施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文体活动1000场以上,加快村级品牌文化广场建设”是今年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之一,也是萧山推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有效举措。今年以来,我区积极组织“千场文体活动项目”的实施,并邀请更多的区级专业艺术院团、镇街品牌艺术团、星级文艺社团和广大基层群众积极自主地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队伍中,极大丰富了萧山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区文广新局统计,截至9月底,我区共完成文体活动1010场次,参与人数达205万人次,已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任务。

新增“周末剧场”品牌

热心萧山文体事业的市民也许会发现,今年5月至今,每逢周末,区文化中心总是异常热闹,经典绍剧、师生合奏音乐会、健身专场……这些原汁原味的本土好戏撑起了我区主打的一个文化新品牌——“周末剧场”。

“周末剧场”将萧山区域内的各种文艺演出资源整合于一体,是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同享的草根舞台。每逢周六或周日,它向市民免费开放,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20多场好戏,场场观众爆满,反响热烈;与此同时,还在江寺公园等地开设“周末小剧场”,真正成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刚刚完成改制的萧山绍剧艺术中心是“周末剧场”的主力,演员们基本保证每月两场的演出,满足广大曲艺爱好者对家乡传统剧种的热切期待。65岁的王仁昌夫妇是萧山绍剧的忠实粉丝,上个月,“周末剧场”上演的两场绍剧《穆桂英大战洪州》和《两狼山》,夫妇俩都去捧场了,并直呼过瘾。王仁昌说:“以前,我们想听绍剧唱腔、看绍剧表演,却苦于找不到地方欣赏;现在得知绍剧中心的专业演员们每月都会来‘周末剧场’表演,对于萧山的绍剧迷来说,真是大好事!”

“专题”公共文化产品精彩面世

“中国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今年,在大大小小与文化有关的节日到来之际,我区推出了一系列“专题”公共文化产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对群众的日常供给,也丰富了市民的相关文化知识。

今年6月8日——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萧山博物馆专门将“柴岭山商周土墩墓考古发掘”中出土的180余件代表性文物“邀请”到博物馆3个展厅,与公众见面。

此外,一些专项文艺演出和赛事,也让群众一饱眼福。“航民之星”全国围棋锦标赛的举办,让我区的围棋爱好者在家门口也能欣赏到国家级高水平的精彩赛事;“萧然清风——萧山区党风廉政情景剧展演晚会”、第四届民营企业汇演、卫生系统品牌建设成果展演等节目,进一步传递好声音,汇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镇街公共文化服务各显特色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提供给城区的市民,也同样不能忘记镇街、村的百姓们。

刚刚落幕的“文明花开幸福来”百场文艺巡演活动,充分整合了全区艺术团体资源,采取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形式,由区金色文化艺术总团送戏上门,各镇街场品牌文化艺术团组织演出和送戏下乡,以最高效的组合、最草根的节目和最广泛的发动,在城乡各地免费送文化。戏曲小品、相声快板、器乐歌舞、诗朗诵、莲花落……巡演中,上演的文艺节目大多具有一些共性特色——喜闻乐见、启迪生活。

如今,各镇街在向百姓输送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大都融合了本区域特色,便于百姓接受和弘扬。临浦境内水系发达,当地百姓擅长游泳、划舟;再加上民间一直流传着“五月五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身体”的古老传说,久而久之,临浦人端午节赛龙舟便成了一项传统活动。该镇在端午举办“龙舟节”已有5年,今年的“龙舟节”上,更有“龙舟祭”、“开光”、“点睛”等古老传统表演,令当地百姓感受到了传统的祈福文化。

今年6月,地处沙地的新湾街道还启动了“第三届沙地文化节”,以城市化推进为大背景,围绕幸福家园主旋律,开展各种系列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沙地变迁和沙地人的时代风采。

“千场文体活动”的开展,使我区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风格鲜明的系列化、连续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并且开始使这些群众文化活动逐渐走上“品牌化”道路,为不同层面、不同年龄段的萧山人提供了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的广泛平台。今后,我区还将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让更多的萧山人在文体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