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两点,浙江杭州建德市梅城镇的菜市场都会传出节奏明快的音乐声,卖菜的大嫂们站在过道里,随着音乐的节拍扭腰、抬手、转身,这种“工间操”成了她们一天的幸福时段。和她们一样,该市200多支农村妇女排舞队,常利用农闲时间,在简易的场地里以音乐为伴舞动快乐。诸如此类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当地的文化广场、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礼堂或是村办公楼前,甚至是村中只要能容纳十几个人跳舞的空地上,这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抓建设 强基础
群众排舞队、农村电影放映“菜单式”服务、百姓大舞台、龙舞文化品牌、建德婺剧品牌、非遗传承项目……一张张建德文化名片魅力十足,也令建德人增长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我们要深入实施文化繁荣工程,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作用,扎实推进各项开放工作,注重培育群众文化团队,让群众真正乐享文化、共享文化惠民成果,让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建德市委书记董悦表示。
目前,该市正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效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五大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近几年来,建德市先后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广播电视中心、体育馆、新华书店、文化中心、老年大学等;建德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均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16个乡镇(街道)均建成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以21个行政村为试点,全面推行“文化大礼堂、百姓俱乐部”建设。
关键词:创品牌 乐百姓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建德从2009年起每年在新安江江畔举办“百姓纳凉大舞台”活动,致力于为百姓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该项活动于每年6月到9月举行,由机关、乡镇、社区、村、企业等承办,每个周末在大舞台开展文艺演出等活动。截至今年,“百姓纳凉大舞台”已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30余场,成为百姓夏季生活中的一道清茶,也成了展示建德群众才艺和文化建设成果的平台。
建德市文广新局注重文化团队建设,先后出台了《建德市扶持群众文化团队实施意见》和《建德市星级群众文化团队评选办法》,目前建德已有各类文化团队400余支,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一支文化团队的目标。另外,建德文化部门还组建了群众文化服务、文明上网义务监督、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等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积极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
建德市文化部门创新思路,运用政府“买单”的形式,把戏曲、电影、图书、器材等送下乡,并把每年送戏下乡的场次从100场提高到200场,每年送图书下乡2万余册。为提高农村电影放映服务质量,当地文化部门推行“菜单式”服务,每年初将电影放映目录发放到各行政村,村级宣传文化员收集村民意见后报送文化主管部门,再根据村民需求拟订放映计划,以让村民看到自己喜爱的电影。该市每年送电影下乡3000多场,已形成了“送文化”下基层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抓改制 显特色
建德是婺剧的发源地之一,因而婺剧在建德及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建德市婺剧团,前身是浙江省音乐舞蹈戏曲专科学校戏曲班,目前是杭州地区唯一的专业婺剧团。该团于10年前就进行了体制改革,是浙江省第一家改企的国有剧团,多年来在节目创作生产、经营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是县(市)级国有剧团改制成功的范例之一,也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名片。近年来,该团不断推出精品,2010年创演的《狐女绿云》参加了广州亚运会演出,获得成功。建德市婺剧团还先后赴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受到当地市民喜爱。
建德还享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建德杨村桥镇成功举办了5届草莓节,通过“展、尝、购、游、娱”等活动展示草莓文化,提高了当地草莓的知名度。建德三都镇是“中国优质柑橘之乡”,该镇已连续举办了6届柑橘节。在柑橘节上,文艺演出、产品推介活动和采摘活动相得益彰,成为当地百姓和游客喜爱的节日。此外,新安江开茶节、大洋河蟹节等,均展示了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成果。
关键词:重保护 传承好
据悉,建德现有历史建筑1217处,多为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具有分布较广、体量均衡、价值较高、年代集中等特点。建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建德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等,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保护经费,按照“紧急程度优先、资金配套优先、保护等级优先和合理利用优先”的原则对全市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
更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的大慈岩镇新叶古村,据考证,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叶氏聚居村,这里至今完好地保存着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筑。新叶村的整个群落建筑,以五行九宫布局,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新叶村口,有一座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的抟云塔,用以祈求文运。走进新叶村,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纵横交错的街巷将户与户、房与房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仿佛一幅展现东方神秘文化的立体图像。祠堂是新叶村古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物换星移,历尽沧桑,但这里依然保存着崇仁堂等16座宗祠。2010年,新叶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新叶村分别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在山川壮丽、钟灵毓秀的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神韵独具。当地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近些年出台了《建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申报与认定办法》、《建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了建德市非遗保护中心,财政投入逐年加大。目前,该市拥有省级非遗项目12项、杭州市级非遗项目22项、建德市级非遗项目86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建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名;建立了9处非遗传承基地。
(摄影:郑致明 胡燕群)
城市名片
美丽江城 幸福建德
有着1700多年建县史和“锦峰绣岭”“文化之邦”“旅游胜地”美誉的建德市,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在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的中段,面积2321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建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资源丰富。而“建德人”遗址的发现,表明了这里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古以来,建德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流连驻足,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描述,说的就是建德的山水之美。
建德有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从水电站70米高坝喷涌而出的江水绕城东去,而源自千岛湖深处的江水常年保持在14度至17度,水质尤佳。17度的江水,17度的气候,成了建德新安江的重要标志。气候温暖湿润的建德,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助建立的全国10个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县之一。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严州白梨、里叶白莲、草莓、板栗等。
改革开放以来,建德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财政总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801元和13059元,分别增长11.5%和13.2%。围绕建设“幸福美丽和谐新建德”的目标,建德已基本形成了“一主两副两组团”的城镇发展体系。目前该市已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华东地区十大旅游休闲风情城市、浙江省文化先进市等称号。(苏唯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