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东部省份不是问题,而对于甘肃这样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却并非易事。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是党中央的殷殷嘱托,是甘肃百姓的热切期盼,也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面对的一份沉甸甸的考卷。
联村联户:四十万名干部下基层
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 2010年甘肃省是62.7%,比全国低17.4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全省贫困人口达到1300多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0%,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甘肃省委省政府通过深入调研、缜密思考,决定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用党的群众路线的方法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2012年2月20日,立春刚过,惊蛰将至。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在兰州隆重召开,全省20万名干部参加、385.8万名干部群众收听收看了视频大会。一项关乎甘肃发展全局、关乎甘肃农村命运的重大战略部署,由此展开。全省1.4万个单位、40.8万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以58个贫困县、8790个特困村为重点,直接联系15558个贫困村、670656个特困户,全面撒开了帮扶的大网。随后,帮扶对象由58个贫困县拓展到全省86个县(市、区),由农村延伸到城市贫困户,帮扶力量由在职干部拓展到了离退休人员、农村致富能人、民营企业家、中央驻甘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
如此规模的干部下基层,是不是图个形式、做个样子、刮一阵风?干部在观望,群众有疑虑。“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是搞形式,不是做样子,也不是一阵风,不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就不脱钩!”省委书记王三运对全省人民许下了庄严承诺。
由此,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40万人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双联干部”。
为民富民:延安的好作风回来了
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是旱山塬区典型的贫困村,也是省委书记王三运的联系点。村民史治军怎么也不会想到,省委书记会带着被褥住进自己的家里。
2012年2月21日至22日,双联大会的第二天,省委书记王三运便悄悄来到钟家岔村,没有市县领导陪同,没有迎来送往,吃着农家饭,睡在土炕头,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并与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村两委班子成员亲切交谈,共同谋划奔小康的好办法。
在庄浪县南湖镇石阳村,省长刘伟平与群众一起探讨脱贫致富的路子。吃晚饭时,村民郑国忠一家和刘伟平围坐在一起,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就着泡菜,他们边吃边聊。村民们激动地说:“以后刘省长就成我们大家的朋友了。”
“活了一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省委书记、省长、部队将军住在贫困农家的炕头上,真是延安的好作风又回来了。”群众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书记省长带头下农村,立即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各级干部纷纷扛着行李被褥,带着锅碗瓢盆菜米油盐,来到了农村,住进了农家,踏上了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前沿。省上赋予他们的任务是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白天,他们下地了解抗旱春耕,组织召开村民会议,介绍年度帮扶计划,发动群众种植高效作物,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晚上,住在村里闲置的学校平房里,自己动手做饭、洗衣服,一蹲就是半个月。
袁容敏是甘肃省秦王川基地管理办公室的一名女干部,因为怀有身孕,暂时不能进村入户,但她认定了坚决不能“拖后腿”,让自己的丈夫放下手上的生意,代表自己来到联系户庆城县玄马镇孔桥村郑本山家,帮他家改变生活窘迫的局面。
联村联户、扶贫攻坚的队伍中,还有来自兄弟省市的热心人。陈金顺,是福建省的退休干部,后任全国文明村南安市蓉中村智囊团首席顾问。曾在福建工作过的王三运书记邀他前来甘肃参与联村联户,陈金顺迅速组建起“蓉中村跨省双联志愿者团队”。两年来,这个团队足迹遍及白银、天水的好几个区县,提出了“养殖(种植)先行、商贸推进、项目引领、党建科学、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并帮助贫困村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园”,为“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做出了有益探索。
在每一个贫困户的家里,都有一张注明联户干部名字、电话的“连心卡”。就是这张小小的“连心卡”,一头连着群众的期盼,一头连着干部的牵挂。政策不清问干部,遇到难事找干部,有了喜事也告诉干部,农民在城里有了可依赖的朋友,干部在农村有了常来往的亲戚。
春风化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4万个单位、40多万干部联村联户,怎样才能发挥实效而不流于形式?省委提出,要见得到干部的身影,听得到干部的声音,看得到干部的作为,感受到联系的实效。部门联村一年进村不少于4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个月,要做“五个一”,即理清一个好思路、制定一个好规划、建设一个好班子、发展一个好产业、一年帮扶一个好项目;干部联户一年入户不少于2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周,要做到“三个一”,即找到一条致富路、提供一项好技术、一年解决一件“难心”事。
道路修通了,农户通电了,买化肥方便了,看病有人管了,就业门路宽了,上学有保障了,羊圈建起来了……就是这样一桩桩看似平常的小事,温暖着群众的心,凝聚着干群的情。
无私的付出,换来令人欣喜的果实:2012年,全省15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实现脱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47元,增幅17.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实现农民现金收入273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增幅居全国第9位。截至今年6月底,各级联村单位自筹资金40.23亿元,干部自发捐款捐物1.8亿元,兴办各类实事45万件。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造就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他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产业,才是促进决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各联村单位和干部立足村情农情,实施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增收技能的“三个一”工程,拓展了致富渠道,提高了群众增收水平。位于和政县城以南5公里处的三谷村,是一个由汉、回、东乡三个民族组成的大村,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90元。联村干部、省农发办武晓岗等人采取招商引资、市场运作、村企对接、培训农民的办法,建设养殖产业园、中藏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园、出口型高原红树莓示范园,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双联富民行动产生了多元综合效应。一年以来,以融资担保、小额信贷、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输转、乡村道路、村卫生室、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八个全覆盖”和为贫困县0-3岁儿童捐赠营养包、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村老人生活、实施危旧房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件实事”的推进,明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双联干部还努力化解矛盾、疏导情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促进了邻里和睦、村组和谐、大局和顺。仅今年上半年,全省排查农村矛盾纠纷10.2万余件,调处化解率98%以上。
庄浪县柳梁乡阳坡村农民群众说:“地平了、路通了,山绿了、水来了,人和了、气顺了,公家人下到我们村户了,共产党把事办实了。”2012年底“双向评议”的考核结果显示,群众对双联行动的满意度高达97%以上。
永不停步:凝心聚力实现小康梦
一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坚持科学发展、履行执政为民、实现富民兴陇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实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进干部作风锻炼培养干部的一次重大探索;是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项重大实践。由于这项行动的开展,甘肃农村的面貌悄悄变了,农民的日子慢慢火了,干部群众的心连得更紧了。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艰苦环境是干部锻炼成长的大课堂。在与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的过程中,在帮助群众谋划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干部们更深切地了解到民众的疾苦和他们的期盼,心灵受到震撼,感情得到升华,意志受到磨练,能力有了提高,作风得以改进。
同时,双联行动也激励和唤醒了一大批村“两委”班子带头人,他们更加主动地带领群众转观念、找路子、增收入,基层组织有了生机活力;广大农民群众也有了信心和干劲,由以前的“站着看、等着扶”变为现在的“想法子、主动干”,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逐步消除。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甘肃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大课堂,积累了一笔难以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思路决定出路,奋斗才能成功。五年基本脱贫、八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甘肃省确立的奋斗目标。分管双联工作的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说:“今年,省委省政府对双联工作的要求是,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以上、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力求在发展高效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五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为了不辜负中央的嘱托和甘肃人民的期待,为了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甘肃省委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深化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意见》,对加强和深化联村联户工作提出了19条指导意见。进入了秋季的陇原大地上,40多万干部带着真情、满怀深情、充满激情,率领广大群众,向着全面小康和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梦想奋力前行! (记者 林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