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打造“读书之城”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2011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打造“文化五城” 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设“文化五城”、打造文化强市,其中“读书之城”为“文化五城”建设之首。作为“读书之城”建设的主力军,在武汉市委、市政府政策和财政投入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坚持公益普惠宗旨,积极探索图书馆服务新方式,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用润物无声的文化服务影响着百姓生活,在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推进全民阅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又可资借鉴的发展之路。

打造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湖北省武汉市委、市政府将“读书之城”建设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通过建设“读书之城”,让“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追求,让随处可见的读书人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根据“读书之城”的5年建设计划,到2016年,武汉要建立完善以公共图书服务网络为主体,以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为补充的图书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在中心城区步行15分钟、在新城区步行30分钟即可借阅图书的目标。如今,在武汉的江滩、大型社区、交通站点、中心公园、广场、医院、商场、地铁站等人群最密集的地方,都可以看见一座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民用武汉图书馆的借书证或武汉通卡,便能随时借出书籍以享受阅读时光。

在武汉图书馆广场上,迎着初升的朝阳整齐排队进馆的读者长龙,成为城市繁华街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几年,武汉图书馆服务读者数量持续攀升,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接待读者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办理读者证比去年同期增长50.8%,外借期刊册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3.3%。随着武汉市惠民“十件实事”的推进,2013年底,全市将再新增25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市16家市区公共图书馆将实现全面通借通还,高效便捷的公共阅读体系基本形成。“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浓郁的文化氛围滋养着武汉这座城市,令其呈现出别样的气质与活力,“读书之城”建设已初见成效。

以政府主导为驱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打造武汉地区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高效便捷的阅读服务网络

武汉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然而单体图书馆的承载力和影响力是有限的,如何在引领城市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这不仅需要政府行政力量的强势推动与整合,更需要图书馆自身的求变与转型。在武汉市政府着力推进以“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为主体的城市公共阅读服务网络的构建中,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借助流动图书服务网络体系、通借通还项目、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馆联盟等项目的建设,以循序渐进消化难点、试点先行逐步扩大、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打破壁垒大胆创新的发展方式,合力打造武汉地区图书馆服务航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全国最早的汽车图书馆 武汉图书馆汽车图书馆创立于1984年,是全国最早的汽车图书馆之一,至今已建立流动服务点63个,29年来风雨无阻地为劳教所、部队、农场、学校、社区、福利院、医院及建筑工地等特殊团体开展送书上门等活动。自2006年起,在武汉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家市级图书馆及13个区级图书馆配备了流动图书车,建立了“武汉市流动图书服务网络体系”,其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图书,形成了全市流动图书服务网络。目前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已设立馆外流动服务点近500个,年流动图书达260余万册次,年服务人数达450万,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了馆外。

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 武汉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于2008年启动,2013年被列入武汉市政府惠民“十件实事”之一。该项目在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的主持下,由武汉图书馆具体落实,在不改变现有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的前提下,采用市、区两级财政分担的建设机制,共投入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建设。该项目采用以市级图书馆为业务中心馆、区级图书馆为区级业务总馆、街道社区图书室为区级业务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补充的“中心馆—总分馆制”的运营模式,将实现“一馆办证、多馆通借;一馆借书、多馆通还”的建设目标。通过5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武汉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建设模式日趋成熟,将于2013年底全面实现全市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建设目标。

24小时自助图书馆 2011年2月底,湖北省第一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落户在武汉图书馆门前广场,便捷的借阅服务深受市民喜爱。2012年12月26日,武汉市引进的第一批25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面投入使用,分布于武汉7个中心城区和3个开发区的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公共区域,为广大市民提供24小时自助借还书、图书续借、文献查询、数字资源利用及武汉地区公共文化信息发布等多项服务。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具有藏书量多、智能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全面等特点,不仅是传统图书馆基础服务的浓缩,更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信息的发布平台。为提高自助图书馆服务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市、区两级图书馆开展了“街头书香”24小时自助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宣传周、好书排行榜、读书达人评选等活动,推动了城市阅读的风尚。据2013年2月的读者调查显示,84%以上使用过自助图书馆的读者,对其提供的各项服务均表示满意,72%的读者认为自助图书馆的使用改变了其传统获取图书的方式,44%的读者平均每周至少使用一次以上自助图书馆。目前,第二批25台自助图书馆建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中,并计划与武汉地铁站的34台自助图书馆对接,最终形成遍布三镇、惠及城乡的自助图书馆服务网络。

武汉市政府与国家图书馆战略合作 2012年12月26日,武汉市政府与国家图书馆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武汉市政府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相关支持,与国家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建设具有全国一流水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推动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武汉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 “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由武汉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企业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联合发起建立,共建单位承诺在联盟成员馆间实现“一馆办证、多馆通行”“一卡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藏书、各馆共享”“一馆咨询、多馆服务”“一馆讲座、各馆转播”“一馆展览、多馆巡展”“一馆一品、多样服务”7项惠民文化服务;搭建起联合参考咨询的服务平台,提供专题咨询、专业文献查阅、科技查新服务;依托合作平台进行重点科研课题申报、开展文化项目建设、承办大型文化活动,打造城市品牌文化,推动武汉地区图书馆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目前,已有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海军工程学院图书馆、武钢图书馆以及全市16家公共图书馆等50余家各类型图书馆加入联盟。

立足服务根本,以技术为媒介

探索个性化阅读服务手段,以泛在图书馆服务影响百姓生活、助推城市发展

对一座蓬勃发展的城市而言,图书馆的使命和价值,不仅是要展示城市的文化形象,更应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武汉图书馆为代表的武汉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紧跟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化服务层次、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项目,激发市民阅读的热情,助推城市发展,走出了一条服务为本、创新发展之路。

武汉图书馆在建设中融入现代化图书馆开放、公益、共享和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基于多网络、多终端、全媒体的现代化图书馆服务:馆外设“24小时自助还书机”,让市民不受开馆时间的限制,随时归还所借图书;馆内应用RFID技术实现全自助借还书服务,使图书借阅更轻松、便捷;引进“触摸屏电子读报系统”,读者只需轻点触摸屏即可在线免费浏览80余种国内主要报纸的当日新闻。此外,市民无需到馆,可通过图书馆网站、24小时自助电话、“手机掌上图书馆”预约或续借图书;通过“短信服务”定制贴身的借阅查询、还书提醒服务;通过“数字资源馆外访问服务”,在馆外免费使用馆藏海量电子资源;通过“移动图书馆”自助查询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的馆藏地点和借阅状态,定制个人专属图书馆服务,免费阅读百万种书刊,实时接收武图新书推荐和活动信息等;通过读者管理交互及活动服务平台,获取读者个人兴趣阅读偏好所在,进而对读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新书推荐、同城书友和主题读书活动推送等个性化的阅读服务。

市民郭永飞开着自己的连锁美食城,每日忙碌之余,看书成为他最大的乐趣。“小时候能看到的课外书只有一本《格林童话》,那时候每天放牛时都带着。那个年代,书是最珍贵的财富。”说起最初的阅读,他还记忆犹新。而后,他来到武汉上大学、工作、自己创业,武汉图书馆成了他拼搏奋斗的人生加油站,“一天的疲惫似乎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片刻安宁。”郭永飞说,“事业成功之后,财富的增长会让人特别迷茫,喧嚣浮躁、无所适从,难再体味甘苦。所幸还有图书馆,它让我慢下脚步去重新思考和感受很多东西。”

张维胜,长江航运局的退休职工,热爱发明,对漂浮式游泳池的研发兴趣浓厚,曾多次到武汉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武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通过网上专题检索和馆藏专利数据库检索,为他搜集了大量的最新专利信息,帮助他实现了“船式游泳池”的发明梦想。

武汉神龙汽车公司这样评价武汉图书馆:贵馆为本企业开展了各种类型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企业把握微特电机行业的发展动态、开发新产品、掌握新科技给予了很大帮助。通过提供信息,企业认清了自己在市场发展中的形势,为自己正确分析市场、定位企业发展目标起到重要作用。图书馆实实在在的服务,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很多难题。

武汉图书馆还通过对跟踪和收集到的媒体关于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动态、城市发展的前沿问题等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每半月编制一期《领导决策参考》,主动推送给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一些重要信息如“创意社群城市成功的秘诀”等得到了领导的签批加以关注。

扎根大众阅读,承载公益文化活动

做城市主流文化风向标,建设全民阅读示范基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在多元文化互相博弈的环境下,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大众文化的传承与服务,更是主流文化的坚守和引领。在武汉“读书之城”建设中,武汉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类型的公益讲座、大型展览、科普教育、名家荐书等阅读推广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占领大众思想高地,走出了一条主流文化引领发展之路。

周末到武汉图书馆听讲座已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名家论坛”讲座作为武汉图书馆公益系列讲座的第一品牌,经过10年的精心打造,迄今已成功举办了545场,累计接待听众20余万人次,并于2013年荣登武汉市“十大品牌读书活动”榜首。武汉图书馆网站、长江网“名家论坛”专栏的点击率近千万次。讲座结合武汉“读书之城”的建设要求,特别推出了“悦读”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经典阅读”“从阅读到写作”等系列主题引导推广阅读,通过“书籍设计之美”等主题展示阅读之美,多方位地诠释了读书的魅力,呈现出文化的曼妙之处。而来武汉图书馆讲课的名师们,无不被图书馆为城市阅读所做的贡献深深感动,王蒙等多位大师纷纷为武汉市民推荐出高品质的文书雅卷,武汉图书馆特别开设了“专家签名专著馆藏展示区”,展览并借阅名师赠予的书籍。此外,武汉图书馆还依托馆藏资源做好导读荐书服务,以品鉴阅读形式倡导优质阅读;开展全市性公益图书漂流活动,以分享阅读形式、推广阅读精神;策划举办全民读书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大型读书活动,形成规模效应,营造全市书香氛围。

文化活动是城市精神和品位的展示。2012年8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第78届国际图联大会上,武汉图书馆主题为“行动起来,图书馆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海报在会议期间展出。通过此次展会,不仅很好地展示了武汉图书馆的服务和建设成果,也借此推动并扩大了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界与国际相关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如今,徜徉于武汉这座城市,四处洋溢着人们对阅读的关注与热情。林立街头的自助图书馆、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流动图书车、不期而遇的漂流图书、随处可见的读书人,让城市生机勃勃而又气质优雅。建设“文化五城”,打造文化强市,在大城筑梦的热潮中,武汉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勇立潮头,用高效便捷的公共阅读体系筑筋骨,用融入百姓生活的泛在化公共文化服务造血肉,用引领主流文化的读书活动炼精髓,探索武汉“读书之城”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谱写文化兴城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