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为丰富活跃人民群众的假期文化生活,营造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衡水市委宣传部按照“文化惠民,欢乐城乡”的总体要求,把组织好节日期间文化生活作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实推进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组织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精心策划了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让市民在休假的同时,充分享受精美文化盛宴。
为了响应中央厉行节俭的号召,今年国庆期间各地各部门尽吹节俭新风,大型文艺演出没了,群众文化活动多了。10月2日,记者在市区九州广场看到,音乐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一支由数百人组成的健身队很是壮观。整齐的队列、欢快的舞步……队员们个个神采飞扬,和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组织者崔云霞告诉记者,国庆节到来之前,队员们自费购买了新服装,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要以一个崭新的姿态、优美的舞蹈向祖国64岁生日献礼。
不搞大场面、大制作、大舞美,群众文化活动都在百姓家门口,便于百姓参与。节日期间,在人民公园广场、怡水公园广场、萧何广场及社区等多处公共活动场所,扭秧歌、广场健身操、戏迷票友们吹拉弹唱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加入。大家纷纷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文艺活动中,以各种形式共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市民郭晓说:“以往一过节就搞大型的晚会、演出,费钱又费力。群众文化活动这种形式非常好,既节约了资金,又能让人们亲自体验和参与,既能让人感受这种群众文化的欢乐,还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不仅在市区,各县市区按照要求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儿。10月1日、2日,武强县北新兴文化广场,迎国庆河北梆子演出异常火爆,演员们以一曲曲经典的河北梆子曲目,赢得了围观群众的声声喝彩;武邑县审坡镇乔健农村文化大院内,由周边村民百姓自编、自导、自演、自办的一场庆国庆联欢会闪亮登场,秧歌队、腰鼓队轮番出场助阵,精神抖擞的大娘小媳妇们踩着鼓点挥舞着彩色的绸带,周围挤满了十里八乡瞧热闹的人,鼓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10月1日,庆“十一”交谊舞表演联谊会在饶阳县宣传文化中心广场激情上演,众多交谊舞爱好者用热情飞扬、曼妙娴熟的舞姿,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舞蹈盛宴。如果想换一换“口味”,那么武邑县举办的国庆假期红色图片教育展、深州市“翰墨丹青颂伟人书画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画展”、故城县迎国庆“走进故城”图片展等一系列展览,则带着浓浓的书香味和艺术氛围,给人们以高雅的视觉享受……各县市区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挖掘自身潜力,结合县域特点,向广大群众奉上自己的“特色菜”,共同营造节俭、喜庆、热烈、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为了让全市人民感受节日的文化气息,我市还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了优秀群众文化节目展演、庆“十一”下基层慰问演出、迎国庆“进社区、入工厂”系列联欢等多项活动,真正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胃口,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纵横铺开的文化活动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与乐趣,让全市人民大饱眼福、耳福的同时,也彰显了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力、魅力和吸引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告别了喝酒、打牌等不良生活方式,过了个健康向上、有滋有味儿的‘文化节’。”市民杨剑锋深有感触地说。
节俭不失精彩,欢乐更显文化,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无不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广大群众乐享文化发展成果。但看这场节日文化盛宴,极其丰富的“菜肴”背后“用料”却十分简单。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没有绚丽的灯光道具,没有高档的音响设备,更没有“明星”、“大腕”的强大阵容,有的却是一张张朴实的面孔,是人民群众炽烈的热情。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说:“今年活动与往年相比,最大特点就在于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人民,体现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活动中,群众自身当起了演员,街道、广场、文化大院就是舞台,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没有报酬,不花钱、不费力,自娱自乐。这样一来,群众文化活动就真正成为了人们过节期间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