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烟台9月26日讯(记者 满倩)9月26日,"多彩十艺 文化山东--全国网络媒体齐鲁行"烟台市新闻发布会在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举行。烟台市政府副市长宋卫宁出席新闻发布会并致辞,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严涛介绍了烟台的十艺节筹备工作以及烟台在文化惠民、文化建设等方面情况。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海涛主持新闻发布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严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据介绍,烟台市是连续三届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六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全国文化模范市,文化工作获得诸多殊荣。2011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在烟台召开了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烟台经验"向全国推广;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烟台图书馆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烟台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被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授予"打击走私和盗版影片先进集体",被团中央、国家综治委、新闻出版总署授予"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
"十一五"以来,烟台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和谐的理念,坚持"抓经济是政绩,抓文化也是政绩"的工作导向,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塑造"文化烟台"形象,展现"文化烟台"风采,走出了一条"靠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靠真诚服务树立形象,靠改革创新增添活力,靠政府主导强化保障"的创新发展之路。
烟台市各级加大文化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建设总投入达到60多亿元。其中,烟台市财政对市直与市区文化的总投入达到25亿元,列全省地级市第一,成为文化建设投入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着的时期,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1年6月2日,中宣部、文化部在烟台召开了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国介绍了烟台市以人为本抓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做法。同年6月17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来烟台视察,对烟台积极发展繁荣公益文化事业、努力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中心城市文化设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烟台全市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普遍达标,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据了解,烟台中心城市的文化设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烟台舍弃巨额商业开发收益,投入10.7亿元,在市区黄金地段建设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市文化中心。自2009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以来,按照"建筑设施一流,运营管理一流,艺术活动一流和公共文化服务一流"的目标,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全方位服务百姓,推出各类丰富多彩的舞台艺术演出、文博书画展览、艺术培训、历史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每年达到上千场,成为了烟台市民美育的园地、高雅艺术的殿堂、文化服务的平台和文明城市的窗口,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烟台大剧院的定位是公共文化设施和高雅艺术殿堂,为了体现便民利民,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大剧院,市政府每年拨款1500万元进行补贴,推出"经济适用票",使广大市民以远低于全国大城市的同类演出票价,在家门口欣赏到国内外艺术家的精彩演出,每年达到110多场,其中公益性演出20场。烟台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美术博物馆、画院达到全国地级市一流水平,成为烟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标志。
同时,县域城市的文化场馆得到改造提升。全市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莱山区五彩文化广场、牟平区文化中心、福山区王懿荣文化广场综合展馆、开发区福莱山公园文化场馆、海阳市凤城文体中心、莱州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档次的公共文化设施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另外,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出台"以奖代补"政策,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强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