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文化节秉承文化民生办节宗旨

来源: 中国文化报

11月3日晚,上海浦东奔驰文化中心热闹非凡。当全场1.3万多人起立合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的清唱剧《卡尔米拉·布拉纳》选段时,作为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大赛事中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市民合唱大赛达到了高潮。

今年3月启动的上海市首届市民文化节将持续一年,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秉承文化民生宗旨,创新举办的一项全市性大型文化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营造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城市文化氛围,助推美丽上海建设和市民美好生活梦想的实现,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市、区县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热情参与;市文广局加强统筹协调,多次对办节思路、内容和运作方式精心谋划,调整完善方案,形成办节的主体框架。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办节主旨立足亲民

以文化民生为办节导向,在办节顶层设计、方案制订、项目安排、参与主体、场地确定与运作方式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文化民生贯穿办节全程。从让市民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乐起来的思维出发,在活动中提倡好歌大家一起唱、好戏大家一起演、好舞大家一起跳,推动实现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团队大竞技、社会各方齐参与、千万市民同享受的办节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市民文化节各类活动总场次已超过2.2万场,参与人数已超过2400万人次。目前,全市已产生100支优秀市民合唱队、100支优秀市民舞蹈队、100个优秀市民戏剧表演团队、100个优秀活动运营团队、100名优秀儿童画家、100名市民创意设计者、100名优秀社区文化指导员、100件优秀群文原创作品、100位市民收藏家、100位市民摄影家等一批成果。毫无疑问,首届市民文化节已成为上海城市记忆中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

活动内涵彰显悦民

上海市文广局在工作中坚持办节形式与活动内容的有机统一、项目设计与项目内涵的有机互补、环境布置与节目品位的有机协调、外在呈现与内在元素的有机融合,着力满足市民的多元文化需求,让市民在活动中充分领略文化益智增慧、文化愉悦身心的体验。为适合上海拥有近2400万人口的城市特点,市民文化节组织了覆盖全市城区乡村、面向各类群体、富有文化内涵特质、海派人文特色的上海市民音乐大赛、市民舞蹈大赛、市民美术大赛、市民摄影大赛、市民创意大赛、市民书法大赛、市民戏剧大赛、市民原创大赛、市民收藏大展等十大赛事展事。通过与各承办区县及文联相关专业委员会联手,着力把十大赛事展事打造成文化内涵彰显、文化印记深刻、文化功力强大的首届市民文化节的突出亮点。

办节方式凸显近民

着眼于市民与首届市民文化节各类主题活动的近距离接触、近程参与、就近享受,对历年来群文活动举办方式进行创新,努力把首届市民文化节打造成传统群文活动的升级版、创新版。

在时空上,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贯穿全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推进,按季打造亮点,逐步形成高潮。活动在社区、校区、厂区、园区、营区和机关、楼宇举行,并在初赛、复赛的基础上,市区联手举办10场高水平决赛和展示活动。

在样式上,实现整体联动,系统统筹,统一安排各区县、社区开展“区县周”“社区日”及其他群文活动。市活动指导委员会整合全市优质节目、内容、师资等资源进入社区。推出文化服务日、户外音乐会、影像艺术节、市民文化主题论坛等活动。在本市重点文化广场、公共绿地和部分商业中心设立70个室外活动场地,在每个双休日和节假日形成规模效应。

在开幕方式上,不片面追求场面宏大、轰动效应、大制作、大投入。“文化服务日”作为首届市民文化节启动项目,不搞集中性的开幕式,而将重心下移至全市各社区,举办主打“家庭”概念的各类文化活动1650多场,主要由各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承办,就近参与的市民多达100万人次;之后的“社区日”活动由各街镇每周末轮流举办,“区县周”活动也在下半年轮番推出。以“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团队大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享受”为目标,户外音乐会、影像艺术节、市民文化主题论坛等多项创新活动在全市社区、校区、厂区、园区、营区和机关、楼宇7个区域广泛发动,以此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的新方式。

运作机制着眼便民

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办节,上海市文广局将项目设计、活动承办等交给区县和社会主体,打破以往政府包办的传统格局,搭建整合社会资源开放平台,架起连通各类文化活动实施主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桥梁。借鉴世博会经验,开辟活动项目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媒体发“英雄帖”,依托项目申办、活动赞助、社会招标、政府购买等形式,吸纳区县、企业、社会机构、民间组织自发参与办节。在积极响应的社会主体中,既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既有文化单位,也有非文化单位,其中不乏“上海一圈”上海青年文化联盟等新兴主体。

信息发布通道由网上平台、电话平台、活动手册(表)等构成。集信息发布、活动查询于一体的官网在活动初期即正式上线;电话咨询平台依托上海12345热线,建立问询知识库。每季举办市民文化节新闻发布会,按春夏秋冬四季发布活动全表,每月、每周发布活动公告,每日发布活动预告,编制纸质《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手册》,在《上海城市文化艺术手册》中辟“上海市民文化节”信息专页,在全市文化场所免费发放,方便市民按图索骥参与活动。搭建社区文化宣传联盟,与“新闻坊”“990直通车”“新民晚报社区版”“新闻晨报社区版”“上海发布”等媒体合作,及时传播信息。

活动成果普遍惠民

将办节成果惠及民众是举办首届市民文化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在资源统筹中惠民。改变以往文化活动资源分割、运作方式各自为阵的现象,对全市各类分散的群文活动进行梳理,统一纳入首届市民文化节活动体系加以整合与优化。开展市、区县、社区联动,将音乐(合唱)、舞蹈、戏剧、美术、书法、创意、摄影、收藏、创作等主题活动分别放在市民家门口的社区举行。

二是在满足需求中惠民。组织文广局全体班子成员带队的调研组,深入17个区县逐一听取市民呼声与期盼,面对面解决与市民文化需求相关的内容配送、人员培训、区际间互动等实际问题100多个。利用群艺馆平台,广泛听取和征询活动方案,使方案更好地接地气、惠民生。

三是在有效保障中惠民。首届市民文化节经费由市、区县共同承担,其中各区县、社区的活动经费由区县、社区承担,市文广局对承办各项全市性决赛的区县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补贴。对各项赛事成果和获得表彰的单位、项目、个人,市文广局给予奖励,并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坚持对各区县活动进行现场指导和跟踪评估,对活动信息和市民参与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和定期发布。

四是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惠民。坚持以数字化理念开展对活动方式、资源、平台的整体创意与设计,以数字化手段加强对活动各类信息的传递、即时数据的统计,以数字化方式构建面向全市的发布系统,以数字化为依托,着力打造各类活动品牌、放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效应,让市民在活动中充分享受数字文化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