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共图书馆会议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界的重要年度会议。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分管厅(局)长,副省级城市文化局长,国家图书馆、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省级、副省级图书馆馆长约160人参加会议。
会上还向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部分收藏单位颁发证书,向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颁发标牌。
周和平馆长介绍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及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工作进展,并重点就国家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做了阐述。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介绍了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及重点文化工程督导情况。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介绍了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及发展中心重点工作。
杨志今:要落实政府主导责任的约束机制
杨志今在讲话中指出,在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公共图书馆界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公共图书馆设施条件大幅改善、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明显增强,具备了很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当前形势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建设、管理、服务的任务仍然艰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不完善,距离全覆盖的目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二是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公共图书馆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公共图书馆政策标准规范不完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高;四是有的地区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后续管理跟不上,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他指出,造成这四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健全落实政府主导责任的约束机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缺少刚性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杨志今明确提出了下一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任务:一要抓机遇,加快完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二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三要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事业发展活力。四要扎实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五要切实加强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效能。
刘小琴:文化共享工程效果突出、进展顺利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对全国第五次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及重大文化工程督导情况进行了介绍。
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五次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经过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图书馆近一年的努力,评估定级工作圆满完成。会上宣读了《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图书馆名单的通知》并向部分上等级图书馆颁牌。全国共2230个图书馆达到三级以上图书馆标准,其中一级图书馆859个,二级图书馆640个,三级图书馆731个。与第四次评估定级相比,上等级馆数量增加了446个,增加25%。会上还向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部分收藏单位颁发证书,向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颁发标牌。
自2009年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以来,各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服务形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社会效益显著增强。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比2009年增加229个;2010-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年均财政拨款75.83亿元,比2005-2009年(上一次评估期间)增长了87.6%;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平均馆舍面积3440.8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了15.3%。全国公共图书馆2012年人均购书经费1.09元,比2009年增长了39.7%;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58册,比2009年增长了31.8%。
刘小琴介绍,近年来,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效益突出、进展顺利,有效推进了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程。其中,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事实,进一步健全了全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文化共享工程已经建成60.2万个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28639个,对应的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等工作卓有成效,备受基层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