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转型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大数据是这几年IT领域当中必谈的一个关键词,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大数据都在逐渐向我们走来。所谓大数据,我个人的理解是可计算的海量内容,因为数据是由数字组成的,是可计算的,这里的可计算是指可加工、可整合、可处理,包括可挖掘。现在美、英等国都在从政府层面上推动大数据的应用。据我了解,国内有很多大学成立了有关大数据的研究机构。

关于大数据与文化的结合,今年初美国的一份报告显示,对于云计算信赖的主要结果就是促进了大数据的迅速发展,虽然近期难以分析大数据带来的全面影响,但是高等教育领域、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均在关注大数据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大数据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基础设施方面、技术架构方面、运营管理方面等。

大数据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转型主要体现在理念方面、需求方面、技术方面、资源建设方面和管理方面。

理念方面,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来讲我们肯定是大数据技术的使用者,但它不是核心,公共文化领域大数据最核心的是两个部分:第一,它是大数据的提供者和加工者;第二,它是大数据的消费者和服务者。我认为这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核心应用,也是下一步提供大数据服务的一个很明确的支持。

需求方面,我们更关注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用户的需求。因为需求本身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来说有两块:用户和内容。对于图书馆的借阅行为大数据分析都可以找到用户的特征,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或者智能化的服务,把对用户的见面服务从见面交互向内容交互深化,同时引入可视化的技术让用户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体验从感知引用到感知应用。

资源建设方面,公共文化领域有两块:用户和资源,这在横向和纵向上自身都要加大数据的采集和生成,包括前期的非原生数据资源数字化,还有大量原生数据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大数据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在日益提高,从大数据中分析潜在的价值决定了大数据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方式、手段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增值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