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办节 年年创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目前正在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11项展览活动、47台中外高品质节目、130多场文化惠民演出逐一亮相,再度向世人展示了这一品牌性国际文化艺术节的多姿多彩。15年的风雨历练让上海国际艺术节日渐成熟。是什么力量支撑上海国际艺术节办得如此风生水起?年年有创新,这种创意灵感的源泉何在?未来的艺术节又会有哪些全新的市场开发理念和战略定位?

创新机制:观众选择,自我提升

开闭幕式购买电视台播映权、38个广场同步转播,首次出现3部委约作品,“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升级转型为“青年艺术创想周”……无论是艺术本体还是论坛活动,艺术节每年都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突破和创新。“创新灵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每年的自我提升标准,二是观众和市场的需求。”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表示,除了做好传统层面的文化引进来、走出去和惠民活动等工作外,艺术节每年都结合自身实际,设立与本土化、专业化、国际化接轨的提升目标。“西方成熟的艺术节往往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委约作品。而今年我们也首次拥有了《女书》、《青蛇》、《苏州河北》3部市场口碑良好的委约作品,这就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表现。”王隽说。

今年艺术节期间,国外剧目中的舞蹈类节目成了亮点,而去年则是交响乐。这种转变是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经过比较全面的市场调研后做出的,许多观众希望能看到更多舞蹈类节目,于是今年的节目类型选取策略相应进行了调整。同样的创新还体现在去年社会反响良好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上,艺术节今年进一步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将该计划升级为持续一周的活动。“无论是剧目内容创作选择还是活动形式调整安排,只要是有利于观众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地方,就是我们来年要大力创新的地方。”王隽说。

融资方法:逐步改革的“三三制”

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一方面要聘请国外顶级文艺团体前来演出,另一方面要开展惠民活动、推出惠民票价。尤其是在中央提出厉行节约、节俭办会后,艺术节在提高办节质量基础上进一步严控预算成本面临更高要求。

“今年整体办节预算大概为2600万元至3000万元。”据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介绍,其中政府投入是1000多万元,企业赞助是1000多万元,票房收入约占800万元,3个不同渠道的资金规模大约分别占1/3,“每年的情况也就是大体实现收支平衡,偶有盈余我们往往会投入到提升办节质量和扩大文化惠民中去。”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47场演出票房销售率近100%,相比去年的86%又获得稳步提升。在刘文国看来,票房收入当前已趋于饱和,未来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等方面还有巨大潜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当前的办节体制与保障性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改革空间。“国外文化活动的赞助资金往往是可以抵税的,而我国还缺乏这种政策优势,所以在企业赞助方面会遇到瓶颈。如何撬动经济杠杆引导民营资本进入、让社会资本成为办节力量是日后应该探索的方向。”据刘文国透露,明年的艺术节将要成立基金会,意在利用科学的金融管理手段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办节的积极性。

未来定位:中国品牌、世界舞台

1999年,也就是从上海国际艺术节诞生的那一年起,上海开始了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集中投入和更新完善。今日拥有国内相对完备的文化基础设施的上海,又面临着培养文化消费群体和营造更好国际文化环境的问题。

从节目交易会的引进到论坛内容的延伸;从引进剧目形式单一到多元化创作的繁荣……上海国际艺术节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理念都伴随着相应准确的发展定位。对于艺术节未来的愿景,刘文国总结为“上海名片、中国品牌、世界舞台”。他认为,当前的艺术节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差距,而今后的发展要从3个方面着眼。一是加大本土文艺创作扶持力度,探索本土艺术家、艺术院团以多种形式与国际接轨。二是通过扩大宣传推广、创新办节形式等提升艺术节的国际影响力。坚持引进顶级剧目,提升国际化的含金量。三是将论坛、交易会、艺博会等非演出类活动做精做专,使这些板块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盈利能力,都能成为艺术节上独当一面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