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享文化成果 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来源: 青海日报

不出村就可以去农家书屋看书、下了单元楼就可以跳舞健身、高档数字影院就在家门口……近年来,青海文化建设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从创新服务机制、增加服务手段、完善服务网络等方面入手,破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难题,扎实推进文化民生工程,使全省广大基层群众可以免费读书、看报、上网、听讲座,免费参加公共文化鉴赏活动,有效保证了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权益。同时也为建设“文化名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青海累计投入资金约15.95亿元,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一个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主阵地、流动文化服务为补充的覆盖全省的省、市(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建成青海大剧院,建设了9个国有、民营博物馆,乡镇基层服务点和4169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建成。实施省、市(州)两级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投入近1亿元,建成192个电子阅览室。实施文化“进村入户”、文化馆图书馆设施装备、文化进社区等省级文化惠民工程,为55个文化馆、20个图书馆、372个社区、1184个行政村配发了设施设备。全面落实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全省16个博物馆、44个图书馆、51个文化馆、353个乡镇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落实每村每年1万元的农(牧)区文化活动资金。全省建成农(牧)家书屋4169个,实现全省全覆盖。

截至目前,西宁市、格尔木市的6个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海东、海南等地的29个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通县文化馆、祁连山文艺演出队等18个集体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称号;西宁市新宁广场、中心广场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格尔木市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者:李欣 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