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5日-28日,第六届文博会登场,厦门借势举办全城文化月、两岸文创市集等活动,文化盛宴,惠享市民。文博会花落厦门,不仅因其对台区位优势,还因为厦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9月底,厦门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全省唯一入选城市。在此前两年多的创建实践中,厦门市以“文化惠民、幸福厦门”的理念,以尊重和满足市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建设更广覆盖、更高效能、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更广覆盖:文化实惠人人享
在翔安区内厝镇莲塘村,国内首个以“宋江阵”命名的文化广场正在加紧建设,拟明年投用。
同样,在翔安区马巷镇,闽南童谣文化活动中心也在建设中。它将集文艺演出、教育培训、作品展示、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打造闽台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舞台。
厦门市坚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跨岛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提档升级,新建以闽南大戏院、集美新城文化公建群和同安文体中心为代表的标志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既满足百姓需求,又彰显城市文化品位。
均衡布局,岛内建有28家公共文化设施,岛外建有21家公共文化设施。街(镇)、居(村)文化站(室)100%设置,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全覆盖,初步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圈。通过多年培育,厦门形成市级有活动、每区有一节、街镇有品牌、居村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
均等服务,积极探索特殊人群服务保障的实现方式。如,市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在农民工聚居地开设分馆,市文化馆举办外来工群星表演工作坊、外来工广场排舞等活动,湖里区组建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青年艺术团。在图书馆设置盲人阅览室,常年为残疾人免费送书上门。
更高效能:重特色强科技
“没想到还能看到这么有古早味的表演!”9月12日至24日,厦门“乡音之旅”巡演交流团辗转台中、台南,为台湾民众送去了10多场精彩演出,博得阵阵喝彩。在台南安南区的演出中,戏至半场,台风携雨来袭,观众热情不减,撑伞看完演出。
深挖闽南文化资源,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厦门提供更高效能、更接地气、更受欢迎的公共文化服务。两岸闽南语“双歌赛”成为两岸交流的又一品牌;厦门美术馆的漆画展览在国内独树一帜;歌仔戏研习中心、小白鹭民间舞团、金莲升高甲戏剧团、南乐团等常年下基层演出,仅去年就组织了不下750场的演出,其中公益演出529场;全市启动14个非遗保护试点和26个传习中心建设,带动高甲戏、歌仔戏、南音等闽南古老戏曲剧种和车鼓弄、答嘴鼓、厦门方言讲古等民俗及民间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创新驱动,借助技术手段拓展服务,厦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更高效能。全市90%的公共图书馆实现无线射频智能化管理;市图书馆运行智能化图书自动分拣系统;“掌上厦图”和“移动厦门少图”移动数字阅读系统,提高了公共文献资源的社会共享和远程服务能力;图书馆流动服务车、昼夜自助图书馆、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突破时空制约,提高了便利性和可及性。全市图书年流通率达1.4次以上,人均外借图书1.6册以上,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全国领先。
更可持续:多元保障常态推进
2011年,厦门市着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建工作启动不久,厦门就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政府绩效考核。这在全省是首次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考核指标包含设施建设、服务供给、队伍建设、文化志愿者、保障措施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详尽细致,可操作性强。
创建过程中,厦门市着力构建资金与人才保障两大支撑。发挥政府基本公共文化保障的主导作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2010—2012年,文化建设投入增幅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公共文化支出占比和人均文化支出均为全省最高。创建期间,市、区两级财政经费投入1.3亿元。各街(镇)文化站配齐3名专干,各居(村)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超1万人,文化队伍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采访中,记者在集美区杏滨街道文化站看到,二楼的阅览室静悄悄,人们在读书看报上网浏览;一楼的活动室,年轻人在健身。“这里以前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居民老李说,“原先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设在街道办公楼里,居民几乎不知道,没什么人光顾,基本成了摆设。2011年底,文化活动中心搬到杏南路,投入30万元扩建为综合文化站。区政府还下拨75万元补助经费。现在的文化站是今非昔比了!”
记者手记
惠民是根本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作为特区,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厦门有责任先行先试。然而,这不是终极目标。
创建是手段,惠民是根本。以“文化惠民、幸福厦门”为理念,均衡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厦门创建成功的路径证明,只有坚持为民创建,让市民真切体会到创建所带来的实惠,才能让市民将参与创建成为提高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才能让养成城市文化品位成为共同追求,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
文化建设如此,其他方面的工作,亦当如此。(吴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