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的喜悦来自于收获,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喜悦,就是看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日益得到了满足。前几期,本报逐一解读了成都市文化馆以“全域覆盖”的创新观念, 建立了健全完善的城乡文化阵地,实现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联动发展。而公共文化服务要发展还需要更多充满热情与梦想的文化工作者,需要更多关注和热爱它的群众参与者,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期我们将着力解读成都市文化馆如何通过创新培训机制培养人才队伍,从而使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更有后劲和生命力。
2009年,围绕“人人都有一项文化爱好”的文化惠民目标,成都市文化馆抓住时机,以“约会艺术·大家来”为主题,面向全市开办了公益性、全免费的市民艺术培训学校,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的“四级五类”培训机制。
2012年,由成都市文化馆牵头,在成都市20个区县、315个街道(乡镇)建立了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和辅导站。由此,一条自上而下(从市到乡镇街道)、由里而外(从中心城区到外围区县)、全民共创共享的城乡公益文化艺术培训之路初步形成。
四级培训
构建城乡公益培训网络
采取资源整合、分级管理、工作联动等方式,建立起金字塔型四级辅导模式:聘请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成都艺术剧院等专业院团的骨干,以及省市专业协会会员和市文化馆专职辅导干部150名,组成市级群众文艺骨干专家辅导队伍;整合各区(市)县、各文化馆群众文艺辅导资源及社会优秀艺术人才,对各区(市)县379名辅导员进行登记,形成二级辅导梯队,指导开展街道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群众文艺辅导;在此基础上,对街道(乡镇)933名辅导员进行登记,统一进行辅导培训,形成第三级辅导梯队;对第四级社区(村)一级8475名群众文化辅导员进行统筹指导。至此,全市群众文艺辅导员人数达到1万人,搭建起了四级公益文化艺术培训平台,形成了金字塔型辅导梯队。同时,建立起了以成都市文化馆市民艺术培训学校为总校,区(市)县文化馆20所分校、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315个辅导站、社区(村)3000多个基层辅导点为载体平台的市民文化艺术培训总分校运行管理机制,并实施“四个统筹”: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统筹布置;教学和考核管理办法统筹制定;授课人员由总校组织统筹培训;师资力量通过资源整合统筹调配。
今年8月20日是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总校秋季班报名的日子。在报名开始前1个小时,市民就在各报名点排起了长队。报名开始仅半小时,计算机实用技能班、旅游英语班、普通话班、国画初级班……150多个班次、5000余个免费名额即被踊跃参与的市民一抢而空。紧接着,全市20所分校和315个辅导站陆续开课,市民艺术学校郫县分校的蜀绣班如往年一样报名异常火爆,崇州分校的川剧、古琴特色班也受到基层文艺爱好者的欢迎。如今,成都市每年免费艺术培训开班数量在1万班次以上,受惠群众人次达120万。
五类培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借助金字塔型辅导模式的资源和市民文化艺术学校的平台,成都市文化馆有计划、分阶段地为全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文化单位的文艺骨干进行重点培训。
培训主要分五类推进。第一类是针对基层的文化专干培训:2008年起,每年组织全市文化馆馆长、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进行脱产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者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第二类是针对文化艺术辅导员的培训。在每个社区(村)设有一名文化艺术辅导员,他们必须经过业务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才能持证上岗。区县、乡镇对社区(村)文化艺术辅导员进行的业务辅导,由市文化馆进行指导和督察。第三类是针对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培训。市、区两级分别联合各级文艺协会就摄影、美术、书法、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展开专业培训,参与对象主要为群众文艺爱好者和各协会会员。例如对全市基层300名讲故事爱好者统一集中培训,并将现场培训内容制作成教学光盘发放到街道(乡镇),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故事员的讲故事能力。第四类是针对群众艺术团体的辅导活动。每年组织市、区县相关业务人员深入基层,为4000余个群众艺术团体开展辅导培训活动超过1万次。第五类是针对文化志愿者的培训。由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牵头,统一组织全市文化志愿者集中培训授课,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同时依托基层文化志愿者培训辅导点,由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分会和志愿者支队,结合群众文化培训开展日常性文化志愿者艺术技能辅导,提高各级文化志愿服务质量。
统筹培训推动全市群众文化事业发展
一是推动了全市公益艺术培训的开展。在城乡四级开展公益性培训的成都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追捧,总校报名人数远远超过名额限制,分校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培训内容因地制宜、培训项目各具特色,将文化艺术培训与企业职工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多样的成都市民艺术培训风格。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市民艺术分校培训因效果显著,还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奖。
二是推动了全市群众文艺团队的组织和管理。目前,成都市共有各级各类群众文化团队4042支,其中市级62支、区(市)县级161支、街道(乡镇)级961支、村(社区)级2858支。全市街道(乡镇)以及每个村(社区)都有1支以上特色群众文化队伍。通过培训,增强了团队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学习劲头,促进了文艺团队的活动开展和规范管理,也推动了群众艺术技能的提升。成都市文化馆创办的“海星合唱团”“仙牌灵芝舞蹈团”等成为成都市水平一流的群众文化团队;新津县的火牛阵表演队伍,参演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誉;金牛区的“友谊合唱团”连续参加多届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老年合唱节”,先后获得金奖、银奖。
三是推动了基层文化人才资源储备。培养锻炼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明星,如龙泉驿区文化馆馆长曾远敏、青羊区文化馆干部李昭、温江区文化馆干部阿依林芳,分别获得全国“群文之星”称号;青羊区文化干部创作的古筝合奏《岷江随想》、金牛区文化干部编排的舞蹈《彝寨鼓韵》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作品奖。今年,成都市报送的舞蹈《春色羌绣》和合唱《我爱中国》登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大舞台。这些成绩背后的策划者、编导人员、参演人员,都是积极投身于群众艺术培训的老师或学员。在此基础上,成都市文化馆建立了基层文化人才库,现共有注册的各类师资人员近1000名,为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四是推动了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培训的文艺骨干和基层群众文艺爱好者,积极地参与到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使全市各区(市)县的品牌活动如“春熙放歌”“快乐周末群众大舞台”“望丛赛歌会”“清明放水节”等在城乡基层全面开花,在成都的街道乡镇、社区农村、学校单位、企业部队中,都有老百姓自我展示的舞台。以全市龙头型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成都文化四季风”、以文化讲座为主要形式的“成都故事·百家谈”和以艺术培训为主要载体的“约会艺术·大家来”为代表的全市群众文化品牌声名远播,“成都文化四季风”还获得了今年群星奖的项目奖。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及“国际龙狮文化节”“财富论坛”等国际节会和大型节庆活动上,成都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熠熠生辉,成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编后:“硬件”——文化阵地设施实现“全域覆盖”;“软件”——群众艺术培训实现“四个统筹”;成效——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全城联动”;结果——群众通过参与共享文化成果实现了基本的文化权益。此外,公共文化服务还须让公众知晓、社会认可,发挥公益文化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下一期,本报将推出成都市文化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之第四变——推动城乡传播方式创新,解读成都市文化馆如何围绕公益文化事业的“四性”,着力推动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使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影响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