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虽然秋意渐浓,但我市各大公共文化场所和城乡文化广场却歌舞飞扬,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热度丝毫不减。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过程中,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作一项实打实的文化民生工程来抓,不断丰富文化服务内容供给,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
在威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同阳光,普照城乡,温暖百姓。
大力推进场馆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有骨气”
从10月21日开始连续4天,威海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内日日好戏连台,掌声不断。十艺节“群星奖”戏剧门类全国决赛在此成功举办,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88个戏剧门类作品轮番上演,让我市市民大饱眼福。
而威海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内按照十艺节标准改造的舞台、灯光、音响和其他配套设施,更为这次大赛锦上添花。
22日下午,看完由黑龙江省鹤岗市群众艺术馆选送的儿童音乐短剧《大森林里的小故事》和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文体服务中心选送的音乐剧小品《爱情小笼包》后,家住高区的赵先生和老伴十分开怀。“第一次看音乐剧演出,有说有唱、有跳有演,真是精彩。”赵先生兴奋地说,“舞台也特别漂亮,没想到咱们的大剧院这么上档次,以后一定多来这里看节目。”
从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往北,大气恢弘的国际展览中心和端庄优雅的市民文化中心与之一脉相连。三大公共文化场所,比肩立在市区黄金地段,守望着风光秀丽的威海公园和碧波荡漾的蔚蓝大海,为广大市民提供着舒适的文化休闲环境。
除此之外,1.2万平方米的市博物馆新馆正在进行陈列设计装修;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的市图书馆新馆和1.5万平方米的市群众艺术馆新馆正在建设中……一大批综合性文化场馆和公共设施的陆续投入,充分体现着“城市彰显文化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内涵”的城市发展理念。
公共文化的阳光不仅照亮了市区,也普照着乡镇农村。在当前我市实施的市域一体化大发展战略中,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放在“一体化”的首位,按照“城乡互动、功能对接、资源共享、便民利民”的方针,积极推进市、县、镇、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步完善。
在县市区,荣成市“渔家傲—荣成人与海”历史文化展馆、文登市市民文化中心和博展中心、高区文化艺术中心、经区市民文化中心、工业新区蔄山文化中心、万发文化中心等一批新建设施先后对外开放。县级图书馆全部达到一级馆标准,县级文化馆全部达到二级馆以上标准。
在乡镇,我市把镇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工作的重点,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实现了全市71个镇(街道)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或社区文化中心,其中三级以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比例达100%。
在农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财政奖一块、部门帮一块、村集体出一块、社会捐一块的办法,以改造、盘活存量为主,引导各村建设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体小广场等文化设施。目前,全市已建成2475个文化大院,实现了100%行政村(社区)建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威海市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作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于6月份顺利通过了文化部检查验收。
如今,全市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行政村普遍建有文体小广场,文化服务网点遍布城乡,“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
从城市到乡村,综合性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撑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坚实骨架,为广大群众享受便利的文化服务提供了可能。
文化建设重基层,让公共文化服务“有底气”
“有设施没人管,有场地没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老大难问题,我市积极探索完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机制,在全省率先突破基层队伍建设“瓶颈”。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编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进一步加强镇级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通知,通过定岗定人定职、规范招聘流程、落实配套经费等措施,在全市71个镇(街道)全部设立了文化服务机构,目前已配备到位在编专职宣传文化人员120名。每个行政村和社区都配备了专职文化辅导员。再辅以覆盖城乡的3000多名文化志愿服务者队伍,为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作,将“完善400个农村文化大院服务功能,培训基层文化辅导员及文艺骨干3400余人,为全市农村和城市社区免费送戏500场次”作为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的12项民生实事之一,写入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为落实好各项民生实事,市文广新局与市财政局共同下发了文化民生实事实施方案,对资金来源、工作内容和标准、任务分解、工作进度等做了详细安排。
通过摸底调查,选择基础设施尚不完备的文化大院400家,根据不同需求为其分别配置电脑、音响、服装、道具、桌椅、投影等设施设备,为各文化大院都配备文化辅导员,对考核合格者,由各市区分别给予一定形式的补助。目前,文化大院的改造提升工作已全部完成。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培训、举办免费培训班等方式,对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等进行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合唱、健身操、图书编目、非遗保护、化妆等主题培训。每期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计划年内培训3400人,目前已超额完成培训任务,培训人员达7620人。
按照“阳光采购、政府买单、院团演出、群众受惠”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艺术团的作用,面向我市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偏远山区群众,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歌舞、曲艺、吕剧、京剧等文艺演出送到群众身边。结合各市区送戏下乡及庄户剧团下乡演出,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社区)年均看1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的目标。各项实事实施以来,极大提升了基层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效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培养了一大批热心文化事业的基层文艺骨干,带动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全市各文化大院和广场呈现出“天天有活动 处处有歌声”的良好局面。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让公共文化内容“有灵气”
连日来,不仅威海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的舞台上好戏不断,市区各大广场和乡镇农村的文化大院里也是欢歌热舞,精彩连连。
为欢庆十艺节,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我市自18日演职人员报到以来,在市区30多处大型公园广场和70多处中小型广场,组织欢庆十艺节文艺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近千场,营造广大群众参与十艺节的浓厚氛围。“唱响中国梦 欢庆十艺节”群众文化活动专场文艺演出每晚准时在人民广场与广大市民见面,来自梦海艺术团及荣成、文登、乳山、环翠区、高区、经区的文艺团体,依次登台亮相,为市民送上了特色鲜明的文艺演出。“群星奖”戏剧门类决赛优秀节目展演,也于22日晚登上人民广场的舞台,与更多威海市民见面。
在幸福门广场,环翠区主办的系列文化活动与人民广场的演出遥相呼应;在昌鸿广场,高区第十届“瀚海情”广场文艺演出22日如期开演;在悦海公园,经区大型健身操活动21日隆重举行;“十艺节百场演出下基层”优秀邀请剧目演出活动每天都走进社区广场或村镇文化大院,让基层百姓同享十艺精彩……一时间,城乡舞台上精彩纷呈、百花齐放。
丰富的文艺演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得益于多年来我市对品牌文化活动的持续打造。通过每年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市已经培育了“幸福威海”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新农村乐百姓大家唱”、“百姓放歌·唱响文登”、“母爱文化节”、“5·23歌咏会”、“瀚海情”、“皇冠之夏”等各类品牌文化活动,成为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力,每年共计举行各类演出2000多场,观众近百万人次。
同时,为激发基层群众文化创造活力,组织开展威海市农村(社区)文艺汇演活动,为基层群众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形成了“村村有歌声,镇镇有演出,市区有比赛”的良好局面。
除了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我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优化文化服务内容。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全市各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各场馆还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市美术馆常年举办高水平展览,“自然神奇之眼·黄可华摄影艺术作品展”“银座风韵银座美术馆馆藏精品展”“马少童中华五百罗汉脸谱书画展”“启功书画暨史世奇书法收藏展”等展览,成为引领提升市民艺术素质的新阵地。10月24日,“美丽中国·全国群众文化摄影作品大展”在市美术馆完美落幕。在展出的3天时间里,数千市民走进美术馆,从180余幅优秀摄影作品中领略了光影世界里的壮丽河山与人文韵致,接受着艺术的熏陶和文化的洗礼。
市图书馆为方便群众阅读,对未成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增开了企业职工和少年儿童流动图书服务车,为全市农民工发放电影优惠卡3000余张,发放图书优惠券1000余张;为服务视障等特殊人群,网上图书馆安装了“心声·音频馆”音频资源库,使用者可以听到评书曲苑、相声小品、名曲赏析、影视同声、传奇故事等九个方面的音频资料; 全市农家书屋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并积极推动农家书屋纳入全市图书馆集群网络服务体系,新增流动图书8万册。
建设完成了53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规范化站点,新设立电子阅览室示范点61个,我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经验被文化部重点推荐,荣成市恒茂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基层服务点获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称号。荣成市、文登市获得全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示范县称号。
市群众艺术馆常年举办假期少儿公益艺术培训班和群文舞蹈教师公益培训班,开展了艺术培训进社区、下企业、到军营活动,设立了文艺辅导站19个;市博物馆年均举办各类展览展示50余次,将“一战华工”主题讲座和展览送至社区、学校;全市组建了106支农村放映队,深入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年均放映公益电影32000余场,使每个行政村(社区)每月能看1场以上电影。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让公共文化服务“有生气”
近日,环翠区羊亭镇北小城村社区服务中心排练厅内不时传出传统乐器的悠扬交响和韵味十足的吕剧唱腔。该村的庄户剧团成员们正在抓紧排练他们的传统剧目《抢女婿》。
“镇上说,这个月底让我们去市里演出,所以一有时间大家就凑在一起抓紧排练。”剧团团长刘金昌乐呵呵地说,“我们这个庄户剧团有二三十号人,都是业余爱好戏曲的村民。这些年各级政府重视文化活动,对我们非常扶持,你看这些鼓、锣、音响什么的,都是村里出钱给买的。”
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是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底气”。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威海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共威海市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提出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快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委、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之中,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出台了《关于加强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意见》《威海市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项目创建方案》《威海市文化辅导员管理办法》《关于开展特色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威海市图书馆集群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规范化文件,明确了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的标准要求、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经费投入等方面保障机制。
市财政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全市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提高。近年来,仅市级财政专门安排用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就达到3000多万元,有力保障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顺利开展,极大推进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延伸。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温暖明媚的文化阳光照进了越来越多的基层百姓心中,不断丰富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奏响了幸福快乐的旋律。(记者 盛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