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辅导基地为乡村“播种”文化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演出送到农民家门口、让文化种子扎根农村、农村文化作品获大奖……河北省农村文化辅导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燕赵大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活跃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重要平台。

记者近日走进部分河北省农村文化辅导基地,亲身感受了基地创建以来给农村文化、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日,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西岗头村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一场文艺演出正在进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不时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这是河北省群艺馆开展“千名艺术家走进基层唱河北”活动现场。虽然舞台设施简陋,但丝毫没有影响演员的表演激情和村民的观看热情,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舞台被村民围得水泄不通,有的村民还索性搬来梯子爬上房顶观看。

这次演出有《洪州捷鼓》、《走进新矿区》等10个节目。当丝弦小戏《枫林红了》演出时,主演赵红丽刚亮了一下嗓子,就被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淹没。“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演出间隙,河北省群艺馆佐兰萍对记者说,“让农民感受文化带来的欢乐,不仅是我作为农民孩子的梦,更是作为一名群众艺术工作者的责任。”

据河北省群艺馆馆长马维彬介绍,将演出送到农民家门口是河北省创建农村文化辅导基地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北省群艺馆年均送演出到农村近100场,演出节目达1200多个。在现场观看演出的西岗头村党支部书记赵爱生对记者说:“每年,省群艺馆的文艺工作者都会到我们村里来转转,还为村民们带来精彩的演出,对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帮助很大。”

培养一支固定的文化队伍是河北省创建农村文化辅导基地的出发点。“只有将文化的种子种在农村,才能让文化之花在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负责农村文化辅导基地工作的河北省群艺馆副馆长刘淑敏说。

在涞水县南高洛村,记者看到,高洛古乐演奏团团长蔡玉润正跟团友们一起练习《琵琶论》曲目。蔡玉润说,自从农村文化辅导基地落户村里后,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高洛古乐演奏团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的。

无独有偶。每到周末,众多的表演爱好者都会自发地聚集到张家口市康保县张纪镇赵顺村的辅导基地,向二人台《父子争权》的表演者睢步忠、梁增斌请教表演技巧。

据了解,目前河北省群艺馆已在全省建成231个农村文化辅导基地,每个基地所在村都建立了拥有30余名文艺骨干的农村文艺宣传队(组),常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项至6项。在农村文化辅导基地的影响下,一些村还投资搭建了文艺舞台,置办了服装和演出设备,成立了业余文艺团队。如廊坊市南响口村成立了“南响口燕赵鼓吹乐团”、石家庄市宋营镇南豆村成立了“群星艺术团”、高阳县延福屯成立了“燕赵鼓吹乐团”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文化辅导基地落户农村,不仅让当地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在马维彬拿出的一张清单上,详细地记录着农村文化辅导基地创建以来河北各地农村文艺作品的创作情况,在3756件创作作品中,获国家级奖项的有86件,获省级奖项的有369件,获市级以上奖项的有1865件,获奖比例达61.8%。据统计,经河北省群艺馆挖掘、整理、创新的河北民间文学、美术、音乐等农村文艺作品中,有53项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先后49次赴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新西兰、新加坡、法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