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上午,“春华秋实”——杭州市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展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共有34个项目参加,并有10位市级以上传承人现场表演。王星记扇、振兴祥中式服装、富阳竹刻、杭州刺绣、土布纺织、西泠印泥、江干船模等传统技艺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惊叹不已。
一进展馆,便看到参观者纷纷围在一位老者身边,不时有人赞叹:“绣得太好了!”“真是厉害!”这位端坐在绣架前用精湛的技艺表演杭州刺绣的老人,叫赵亦军。13岁开始学习刺绣,如今头发花白的他,已是67高龄。绣布上那幅已完成近半的《如意轮观音》色彩艳丽,精巧至极,有人问完成这幅作品要多久,他的回答让大家震惊不已:“我每天绣8个小时,要10个月才能完成。”
杭州刺绣兴于南宋,在业内有“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的规矩,此风一直沿传到民国,故男工绣成为杭绣的一大特色。可惜的是,男工绣现在已经只有赵亦军一人独自支撑。“杭绣最重要的是耐心和心无杂念,我也想将我的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好几个学生学了没几天就走了。我现在的想法是希望有生之年多完成一些作品。”赵亦军老师遗憾地说道。
同样担心传承问题的,还有线塑传承人许恩真老师。线塑是以线为材料,用我国传统针棒、钩针等工具,使用传统编织针法进行徒手艺术造型的手法。
许老师探索线塑二十余年,和老伴跑遍了杭州的公园、花圃,把看到的美丽花卉画下来作为创作的原型,创作了300余件充满情感的作品。交谈中,不难发现许老师对于杭州,对于生活的热爱:“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为杭州服务,成为美丽杭州的一部分。”
为了让线塑艺术得以推广和传承,她免费培训下岗工人八个半月,也曾到杭州美术学院教授学生。下岗工人学得快,但他们缺少创作能力,大学生很会设计创新,但却不会制作。这样的矛盾使得许老师迟迟未能找到适合的传承人。
当然,有的传统技艺也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新的传承模式。
土布纺织技艺就是个成功的例子,传承人在2004年成立公司,以土布为原料制成的服饰,特别是婴幼儿服饰,因为其纯棉天然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其品牌“小巷三寻”如今已进驻杭州大厦、银泰等商城。(本站编辑 唐佩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