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专家来莞调研座谈,对文化艺术精品如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构建的有关问题,对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专业艺术与业余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设施、艺术精品如何服务市民等有效性问题,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探讨。
东莞的文化艺术,首先必须要正确理顺一个关系,也就是群众文化和精品文化的分野问题。按照现行的部门职能和工作分工而论,似乎把艺术分为大众艺术与高雅艺术、社会文化和精品文化等类别,这种划分是人为的,也是笼统的,与当下文化艺术精品生成的生态与发展是不相吻合的。实际情况是,所谓的群众艺术中也有精品、所谓的高雅艺术中也不乏糟粕。关键问题是二者之间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与良性对接,最终呈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才是王道。
东莞目前已经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后公共文化时期,如何继续保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示范、引领和前瞻,变硬件设施上的相对优势为服务软件管理上的绝对优势,如何在满足基本性普及服务层面向多样性质效服务层面提升,是一个难以绕开的现实课题。在沉舟则畔百舸争流的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竞争构建语境下,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种、层次、特色必须多样化,以实现不同阶层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包括产品的多样性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既要重视普及型的文化产品,满足一般民众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又要适度提供提高型的文化产品,以便在服务中引导需求,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公共文化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总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要主导,但政府主导不是垄断包办。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参与性原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公民个人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创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的各个环节。这里所言及的参与,更多的是希望公民通过组成民间社团、社会办文化艺术空间、非营利性文化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形式,合法有序地进入公共领域,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治理结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比如政府可以向社会和市场进行文化服务契约和项目购买,这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健全的社会办文化艺术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化也要转型,其转型逻辑是回到常识和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构建形态必须回到常态。政府只能做政府应该做的,其余的应该大胆交给社会、交给市场。因为政府不能直接投资参与制造文化产品,政府的职能是通过完善机制和环境,来激励催生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文化正能量的提神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