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创建成果
●2011年、2012年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不含基建投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2.3%、45.6%。2013年,财政还专门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投入资金2亿多元,先后实施了奥林匹克中心广场、将军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民中心广场以及农(牧)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人均新增文化活动场所面积0.5平方米,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时为各个社区配备群众文化活动设备,有效提高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依托各类文化场所和专兼职文化工作队伍,开展激情广场大家唱、百姓大舞台、文化协会交流竞赛、昆仑之星才艺大赛等活动;大力开展“三下乡”、电影“2131”工程,实现了基层文化活动经常化;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创建亮点选评
积极探索具有格尔木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重点挖掘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优势、特色文化;以基层特别是城区街道、社区,农牧区乡镇、村(牧)委会为突破口,打造地方性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是依托共建企业建设文化场所。如河西街道建安社区与热心公共文化建设的天阳工贸公司结成企居联建对子,由企业提供场所,社区提供文化管理人员,共同建设社区文化驿站。
二是依托丰富资源,打造文化管理先进社区。如黄河路街道石油社区依托辖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优势,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网格管理体系,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和管理。
三是依托文化人才,开展活动。如黄河路街道铁东社区与民族文艺人才丰富的长江源村结成村居文化联建对子,经常性开展文艺演出、辅导培训和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四是依托现代技术,传播文化信息。如昆仑路街道建兴巷社区与市移动通信公司结成共建对子打造无线社区,建设移动信息发布平台,随时将公共文化建设等社区活动信息向居民传递,确保了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及时顺利开展。
五是依托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建设品牌乡镇。根据各乡(镇)自身特点,鼓励开展青海花儿、藏族锅庄、蒙古族手工刺绣、玛尼石制作、蒙古族民间祭火、那达慕大会等民族民间文化、技艺传承活动,形成了各乡镇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经常举办的文化建设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