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成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与国内其他31个城市一起取得创建资格。”日前,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标志着烟台市进入两年创建周期,将迎来新一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潮。”
11月6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在上海市召开,会上,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全国共有32个城市入选,烟台市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城市,名列其中。据烟台市副市长宋卫宁介绍,这是今年以来,烟台市继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获得的第二张“国字号”名片,对于发展烟台市的公共文化,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顶层设计
11月10日,60岁的刘少敏晚饭后一路小跑来到烟台文化中心广场,看到舞友李强,她打了个招呼,“这儿是我们的‘专属舞池’,有灯光、顶棚,地面平整,带个小音箱,一放就能练舞。”
记者发现,该广场已被各类文体活动团体“瓜分”,广场舞、螳螂拳、抖空竹等团队都占据着自己的地盘儿。
徐明告诉记者,该中心广场位于烟台市中心,总占地面积约7.63公顷,博物馆、群艺馆等都聚在这里,已成为市民群文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烟台市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各县市区及乡镇、农村的文化场馆、设施建设等发展还不平衡。成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后,烟台市将获国家层面的智力财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更完善、效能更突出。
“创建过程中,烟台将邀请文化部专家组进行指导,帮助提升创建规划层次,理清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同时,用好国家财政给予的资金支持,开展基层群文活动,保护优秀传统民间文化,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徐明说。
彰显地域亮点与特色
11月6日,作为第二届烟台文化艺术节、第十一届烟台市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的重点演出剧目,由烟台市吕剧院精心打磨的现代红色题材吕剧《烟台山》再度亮相烟台大剧院,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红色文化是烟台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有很深的群众基础。”烟台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姜海燕表示,目前,烟台已推出一批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形成了一批具有胶东特色、代表性强的红色经典项目,结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胶东红色文化已成为烟台的文化品牌。
“把红色文化建设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彰显亮点与特色,烟台市文化发展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宋卫宁说。
搭建更多群文活动平台
11月7日,莱州市掖县公园广场,400多名莱州市民在音乐的引领下,跳起了广场健身舞。“队伍里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都有,几乎每天都跳。”健身队负责人郭旭松告诉记者。
莱州市月季园老年活动站站长王永香告诉记者,莱州几乎每个十字路口都有广场,走5分钟就能到一处广场,之前看的人多,随着广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莱州市16个镇街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781个村都有文化大院或社区文化活动室,有农民业余剧团、健身秧歌队940多支。”烟台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玲称,莱州市只是烟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让群众有享受文化生活的地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势必为群众文化搭建更多平台,老百姓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生活的热情会被进一步激发。”在李玲看来,不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升,目的均是让百姓乐享文化福利。
谈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再升级,徐明认为,“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跑到市中心参与文化活动。所以,一方面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活动;另一方面要对庄户剧团进行重点扶持,对群文活动点进行培训和政策扶持,让群众演,演群众事,演给群众看。两年的创建周期有压力,更是契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再升级必将烟台文化实力推向新高度。”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