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广东有15个节目喜获作品类群星奖,名列全国第二,这已是广东省连续10届在群星奖评比中总成绩位居前三名。近年来,广东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坚持惠民宗旨,建队伍、创品牌、搭平台、促精品,群众文艺创作繁花似锦、佳作频出。
三大花会催生群文精品
除了在“十艺节”上有精彩表现外,在不久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3年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和小品大赛上,广东省有11部作品获奖,其中,东莞市长安镇选送的少儿舞蹈《小小冠军梦》更是取得了少儿舞蹈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广东长期以来重视群众文化人才培养和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将群众文艺人才的培养作为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第一要素,深入基层开展文艺骨干培训班,打造出一支过硬的基层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同时,以三大群众花会(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广东省戏剧曲艺花会、广东省少儿舞蹈花会)为抓手,提高基层创作和排练的积极性,积极为全省群众文化艺术人才创造条件。广东省群众花会作为一项导向性、示范性、制度性的大型文艺活动,自1986年起连续举行,已成为广东省群众文化的品牌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群文创作人才,创作出了一批群文精品力作。广东在历次全国性比赛中获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从群众艺术花会中产生的。这些常态化的比赛平台,为全省群众文化艺术出作品、出人才创造了条件。
多举措培养群文人才
为搭建群众文艺人才创作的平台,广东省文化厅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群众文艺作品评选。省文化厅还通过全省群文艺术创作研讨会、业余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全国性比赛现场观摩等形式,帮助作者积累创作素材,修改、完善和提高作品。
广东还首创了在全省业余文艺爱好者中聘任“业余编舞家”“业余作曲家”“业余编剧家”的做法,对业余文化爱好者在创作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广东建立起了一支支高水平的基层群文创作队伍,创作了一批群文精品,涌现出了一批“群文之星”。深圳市宝安实验曲艺团创办8年来,收获了曲艺类国家级常设比赛的所有大奖,成为南粤百花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在本届群星奖上喜获两个奖项。中山市长期以来大力发展群文事业,鼓励群文创作,尤其是建立了一支过硬的合唱队伍。中山市合唱团的《神话中国》(选段)和《龙的传人》获得合唱类群星奖,《流动娃》获得舞蹈类群星奖。
特色品牌提升群文水平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广东群众文艺的最大特色。
广东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结合这一特点,广东省精心策划、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品牌群众文化活动。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先后举办了“开心广场·百姓舞台”系列活动、南国书香节、岭南民俗文化节等多个立得住、叫得响、留得下的文化活动,省财政每年为此划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群众欢迎,还营造了浓厚的群文创作氛围,提升了群众文艺创作的水平。
此外,广东各地也纷纷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举办了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发现精品、发现人才。例如揭阳市的“村村乐起来”群众文化活动、梅州市的“客家山歌擂台赛”、广州市的“羊城之夏”惠民工程等。东莞市塘厦镇举办的歌唱大赛“越唱越红”(现改名“同饮一江水”广东农民工歌唱大赛),从一个镇的活动变成一个全省的品牌,还在“十艺节”上获得了项目类群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