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门类获奖作品终于尘埃落定,广东省15个节目喜获作品类群星奖,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深圳以5个节目成为“文艺粤军”的一大主力。多年来,在“文化立市”的战略指导下,深圳以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扶持民间文艺团体,推动群众文化精品创作,使得深圳的群众文化呈现出一派“艳阳天”的气象。
获得曲艺类和戏剧类两个奖项的宝安实验曲艺团凸显了深圳民间艺术团体的实力。左图为快板《好人的故事》,曾获曲艺类最高奖牡丹奖的文学奖。右图为小品《打虎之后》。
多级赛事促精品创作
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深圳的音乐类作品《城市节奏》、《山美城美》,舞蹈类作品《传人》,曲艺类作品《好人的故事》,戏剧类作品《打虎之后》获得群星奖。这些作品都是在国家、省、市各级赛事中冒出来的顶尖作品,代表了当前深圳群众文艺创作的最高水平。比如,歌曲《山美城美》和舞蹈《传人》都是广东省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决赛的金奖作品,《山美城美》还曾于2011年夺得广东省第十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金奖,小品《打虎之后》在第九届全国电视小品大赛中获得作品二等奖……
此次深圳获奖的团队中,“宝安实验曲艺团”尤为引人注目。由其创作的群口快板《好人的故事》和小品《打虎之后》同时获奖。这并不意外。就在去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中,《好人的故事》就崭露头角,一举夺得牡丹奖的文学奖。《好人的故事》以传统快板表演为基础,通过四人的共同表演来反映一个好人做好事反遭误会、被敲诈的故事,最后情节峰回路转,以惩恶扬善作为结局。著名表演艺术家侯耀华曾说,《好人的故事》不好写,它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关注做好事的人遇到的困境,反映的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而且作品形式也很新颖,将传统单人表演的快板创新为群口快板,四位演员可以直接进入角色,很有真实感。此外,表演过程中还穿插情景剧的成分,有悬念、有互动,吸引你往下看。结尾又避免了大的冲突,解决得十分巧妙,让观众在艺术中反思社会问题。小品《打虎之后》则奇思妙想,明明写武松打虎的故事,却偏偏不写武松,而是写了纷纷与武松来争食和瓜分奖赏的知县、师爷、老板娘、衙役和猎户们,小角度、大视野,运用荒诞的表演手法针砭时弊,留有余味。
宝安区获奖的3个作品中,舞蹈《传人》由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福永街道文体中心、宝安区文联创编,舞蹈将福永传统南派舞狮与青少年喜爱的街舞相结合,通过演绎一群年轻的街舞爱好者从对醒狮不屑一顾到成为醒狮传人的过程,展示了传统醒狮与舞狮人的无穷魅力,以及醒狮传承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融入现代的精神。
在另外两部作品中,南山区民间艺术团的新打击乐作品《城市节奏》通过独具匠心的编排,敲打出对深圳这座都市的热爱。龙华新区选送的音乐作品《山美城美》唱出了深圳外来青工的心声。
本届群星奖一大亮点是项目类群星奖和“群文之星”的评选,它涵盖了演出、展览、讲座、培训、流动服务、民俗活动、文化艺术节、数字信息服务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群文之星”从基层文化工作者中产生,对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罗湖区文化馆馆长符史安凭借多年以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懈探索,赢得深圳市在本届中国艺术节上所获的唯一的“群文之星”奖。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坚持5年多的公益文化艺术培训课程设置丰富,市民受益面广,受到了国内群文领域的普遍关注,荣膺群星奖项目奖。市群艺馆的公益文化艺术培训的先行先试对全市各区起了探索与引领的作用。如今,在深圳各区、各街道都举办了各种培训,例如福田的千人暑期培训项目,让无数居民受益,不仅提升了城区的文化氛围,也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质。
外来青工团体绽放光芒
深圳是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外来青工。长期以来,深圳尤为关注外来青工的文化需求,实现外来青工的文化权利。已经举办了9届的外来青工文体节不仅成为颇受外来青工欢迎的文化节日,更成为他们实现文艺梦想的大舞台,推动了一系列青工文艺精品的诞生。福永民工街舞团就是在深圳的土壤中成长出来并走上央视春晚舞台的青工文艺团体。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2011年看望民工街舞团时,曾殷切寄望广大青年一代:要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让社会更和谐,让城市更美好。深圳的外来青工以此共勉,追求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
在本次群星奖获奖团队中,除了舞蹈《传人》展现了外来青工的风采,另外还有一支纯纯粹粹的外来青工组合——部落组合,他们原创的《山美城美》唱出了深圳无数外来青工的心声,感动着无数外来青工。
“小时候总是坐在半山腰/天空是那么的蓝 空气是那么的清爽/原以为生活就是那么简单/长大后总想到山外去走走/去寻找最初的梦 梦里的旅途如此迷茫/才发现生活也有许多无奈/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一天天过去/我依然思恋我的家乡 那座座山的美/呜……啊呜……山里面的那朵索玛花儿 开在我心间/呜……啊呜……山里面的口弦声声 回荡在耳边/那一年真到了城里生活/来追寻最初的梦 流淌的汗水也很甜美/才明白拼搏会有许多精彩/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一天天过去/我开始依恋新的家乡 这年轻城的美/呜……啊呜……山里面的那朵索玛花儿 还在我心间/呜……啊呜……城里面的霓虹闪烁 温暖我心田。”
一段唱山,一段颂城。山美,城也美;家乡美,深圳也美。多么朴实的歌词。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选送的《山美城美》,由部落组合、戴友斌作词,部落组合、潘卫东作曲,并由部落组合演唱,通过美妙的和声传递了外来青工的心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成长与生活的城市的感恩,也表达了一群年轻人在坚持梦想的路上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深圳给了部落组合成长的土壤,部落组合的4个年轻人从家乡来到深圳,曾经从事的行业涉及钟表、模具、服务、保安、出租管理等,其中几位都曾在琴行打工,为的是追求音乐的梦想。部落组合也因此成为无数不放弃艺术梦想的外来青工的励志榜样。
民间文艺团体“卧虎藏龙”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的专业文艺院团本来就少,文化体制改革后就更少了,在这种土壤和环境中,深圳在繁荣群众文化、扶持民间文艺团体方面做的探索非常有益。
没有专业文艺院团,并不意味着没有专业的文艺人才。深圳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当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深圳时,其中也涌来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他们除少数进入基层文化单位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外,大部分则散布在各行各业以及民间文艺团体间,成为一个潜藏的文艺人才库。这就形成独特的“藏艺于民”的现象。
深圳作为此次广东群星奖中的主力军,呈现出群众文化一片“艳阳天”的气象。深圳的专业文艺院团少,但公共文化不能缺失,这就得依靠民间文艺社团。此次获得群星奖的节目,各区文化馆、群艺馆参与了专业辅导与扶持,依靠的主力还是民间力量,比如南山区的“民间艺术团”、获得曲艺类和戏剧类两个奖项的“宝安实验曲艺团”,以及龙华新区的“部落组合”,获奖节目《传人》的主要演员也是外来青工。
对于群众文化的主力军——民间文艺团体,深圳市及各区都有一系列的扶持激励政策机制,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早在2004年,深圳市就着手改革“文化进社区”运作机制,政府部门不再包办社区的文化活动,而是通过下单点节目,对文化活动进行社会公开招标,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吸引各类民间文艺社团和一批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这两股力量一起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调动演艺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5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原深圳市文化局)出台了《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开始试行“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招标”,通过这种方式向社会团体购买文化服务。这项创新性的运作机制吸引和调动了深圳民间文化资源参与公益文化的积极性,在深圳民间文艺团体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已经连续9年开展此项招标活动,扶持了一大批文艺类社会团体。
自2008年起,深圳各区也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本地文艺作品、团体、机构,把散落在民间、具有发展潜力的文艺团体纳入政府视野,实行规范化运作,让社团发展壮大,以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培育多元文化,提升文化形象和民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负责人说,比如,南山区每年会拿出上千万元向民间文艺团体采购文化惠民项目,并重点扶持一些优秀团体。记者了解到,2013年,深圳市文体局还正式启动“深圳市民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展演计划”,分期分批征集和安排民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排的剧节目,在深圳主要演出场馆进行演出,搭建一个深圳原创剧目与观众近距离接触、接受市民检验的平台,为民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打磨作品、培育观众、扩大影响、开拓市场等方面提供服务。
文化惠民与精品生产相得益彰
在多年的积累与实践中,深圳市及各区以各自的文化惠民形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剧场文化品牌,如深圳群艺馆承办的“周末剧场”,罗湖区的“09剧场”,宝安区的“开心超市”,福田区的“都市100”话剧演出季,南山区的“南山小剧场”等。这些品牌在实现文化惠民的同时,更是推动了群众文化精品的创作。
2005年成立、扎根于宝安的宝安实验曲艺团,自2012年10月以来,在宝安区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创建了“开心超市”这一贴近群众生活的公益文化品牌平台,深受宝安区乃至深圳各区观众的喜爱。宝安区以采购服务的形式,向该团购买200场演出,并提供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为演出基地,每周末固定上演各类曲艺节目,取名为“开心超市”,以群众喜闻乐见、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为主要手段,融相声、小品、魔术、快板、说唱等为一体。该小剧场以赠票为主。该团团长王立海说,小剧场开演后,宝安实验曲艺团不断推出相声剧作品、综合性的演出(曲艺专场),每周末都为居民奉上一个半小时的精品演出。依托开心超市这一平台,宝安实验曲艺团增多了演出机会,实现了演员的自我提升,同时还促进了精品的创作与提升,更重要的是不违初衷——文化惠民。
作为群星奖得奖大户的罗湖区,在上届曾夺得四项群星奖,依托每周末的公益剧场“09剧场”,推出了越来越多的群众文艺精品,深受区以及市内群众喜爱。通过这些剧场平台,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精品生产可谓一举两得。
一座城的文化自觉
杨 梓
近年来,深圳的群众文化精品不断在国内外获得大奖,成为“文艺粤军”的先锋。深圳与省内其他地市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后,专业文艺院团稀缺,但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深圳不仅没有落后于其他地市,反而成为广东群文的一支主力军。细细考究,经济实力无疑是深圳繁荣群众文化背后的有力支撑,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早在2003年,深圳就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十年来,深圳已经成为一座书香之城、观念之城、文化之城。“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这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深圳的荣誉,是世界对深圳的认可。而深圳也一直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地向“文化深圳”迈进。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深圳的十大观念之一,也是深圳践行的承诺。正是有了这些观念的指引,深圳的群文活动如火如荼,文艺精品层出不穷,也因此,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更加浓郁,文化品位更加国际化。
深圳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政府创办各种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市民人文素质上,也体现在积极营造开放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机制上。在群众文化方面,对民间文艺团体的开放引导与创新扶持政策便是其中之一。
群众文化生机勃勃,精品创作屡获大奖。深圳的群文繁荣离不开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民间文艺团体。他们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市场,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群众文化版图中最活跃的力量。在没有专业文艺院团的情况下,深圳市及各区充分意识到民间文艺团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出台并实施了多项政策措施,为民间文艺团体的成长、群众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通过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政府对民间文艺团体进行资助、扶持和专业辅导,积极抓好示范社团的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比如,南山区重点扶持优秀青年示范团,积极培养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艺团体,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宝安区以免费提供固定场地、采购服务等政府扶持的形式,创办“开心超市”,鼓励宝安实验曲艺团。
通过搭建表演平台,创建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惠民活动,深圳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了市民的文化权利;另一方面激发了群众文艺精品的创作,促进了民间文艺团体的提升,推动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几方面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和完整的体系。深圳的这种机制创新不失为发展群众文化的一种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