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者的服务将提升城市内涵

来源: 大河网

每年的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12月4日,记者走进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洛阳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据悉,目前报名登记的文化志愿者约两万人。(12月5日《大河报》洛阳新闻)

文化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民族兴盛的“精气神”。而今文化志愿者的出现,把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方式引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人类志愿活动,更拓展了基层获取优质文化资源的渠道,可谓文化建设的一桩幸事。

对于洛阳来说,在正式提出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之前,博物馆、图书馆、民间公益论坛等场所就曾忙碌着志愿者的身影,可见志愿者传统之悠久。而今随着文化志愿者队伍正式组建,洛阳的文化志愿者越来越多,他们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特别是乡镇、社区文化服务组织模式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将文化惠民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很值得我们肯定。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洛阳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就是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离不开相应制度的“保驾护航”,但反观洛阳,却并没有就如何开展和完善文化志愿者相关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在文化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招募方面更是缺少详细规定,这就容易导致志愿者的人身保障和社会保险处于“真空状态”。

并且,洛阳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足,也值得我们注意。文化志愿服务不同于一般志愿服务,其对志愿者的文化和艺术等素质有一定要求,这在客观上就需要大量有专业背景的人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一些文化名家的加入无疑更是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如何让名人真正走进洛阳的基层乡镇,相信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不仅如此,目前的文化志愿服务多以“送文化”为主,洛阳也不例外。不可否认,“送文化”确实是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其实质上仍是一种文化“输血”而不是“造血”,从文化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民众的选择余地都不大,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参与的热情。如何把“送文化”变成“种文化”,这也成了洛阳文化志愿服务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只是不管如何,文化志愿者队伍在洛阳的发展壮大,已经体现出洛阳人的文化担当。若再加上相关部门营造良好环境,出台更为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志愿者组织健全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完善培训措施;文化志愿者贴近群众多出好产品,并让服务持续化常态化,则文化志愿服务就必能成为洛阳耀眼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