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耿志超)“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打着如意算盘”……这些与珠算有关的日常用语,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的珠算正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来,人们普遍关注的是:珠算能否再获新生?对于这个话题,记者专门进行了采访。
现状珠算难入百姓家
一台普通的电子计算器,最低仅需四五元钱,而一个小小的算盘,至少需要二三十元钱。仅从计算方便、经济实惠的角度来衡量,相信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计算器走入了千家万户,算盘则慢慢地走出了百姓家。
12月10日,记者走访了设立在乌鲁木齐市的新东方、实用技术、新八维等多所培训学校,发现大多数培训学校均未开设珠算或以珠算为基础的心算课程。“珠算既过时又不实用,作为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考试的内容之一,我们现在都是以电算化为主。”新疆新八维职业培训学校的一位王姓老师告诉记者,碰到有咨询关于珠算课程的,学校一般会推荐对应的电算化培训课程,毕竟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不具备开设这个培训课程的条件。
“学不学珠算,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12月9日下午,在乌鲁木齐市第一幼儿园门前,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许鑫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不主张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但可以明显感觉到学习过珠算、心算的孩子,在做算术题上的速度、准确度要高很多,自控力也提高了不少。
“虽然计算机当仁不让地成为人们计算的首选工具,但我觉得算盘在进行初级运算方面的速度和准确度其实毫不逊色于计算机。”自治区珠算心算协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吴希欣对珠算曾经的“退出”有点儿惋惜。
改变政策缺失是瓶颈
12月9日中午,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第十五小学,正值下课时间,不少孩子三三两两地从学校里走出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学生,却没有一名学生熟悉珠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小学教材里,连算盘和珠算的介绍都没有了,学生怎么能知道算盘的知识呢?现在就连很多年轻的老师,估计都不知道了。”
“目前,全市有个别区(县)将珠算或心算课程作为一种课余兴趣课教授,让学生自由选择,但并没有具体的考核措施,而教育部门也暂时没有出台相关发展、推广珠算或心算课程的计划。”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胡小兵表示,自2001年开始,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完全取消后,单独开设珠算或心算课程在乌鲁木齐市基本就“绝迹”了。
而作为大学教育,新疆财经大学曾专门开设过珠算课,由于学习人数太少,在2012年时,尽管仍有不少老师呼吁保留珠算课,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取消了该课程。“取消珠算课,是经过上级部门批准的,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实挺可惜的。”一位老师无奈地说道。
吴希欣表示,在2011年时,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一条关于“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建议性内容。这条建议性内容实施后,着实提高了不少珠算心算协会工作人员的心气,但之后就再没有下文了。“关键还是没有政策的支持,仅靠建议性的引导,还不足以支持珠算的发展和推广。”吴希欣表示。
机遇入选“非遗”或带来生机为了珠算的长远发展,2004年,成立近24年的自治区珠算协会正式改名为自治区珠算心算协会,着重推广和发展以珠算为基础的心算课程。“以当时珠算"不死不活"的发展状态,改名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吴希欣说,目前,全疆的珠心算发展形势比较好,各地(州、市)均设立了珠算心算分会,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的珠心算参与人数较多,效果较好,以往每年心算课程的普及人数也就千人左右,今年效果特别好。截至目前,全疆心算课程普及人数已达6575人,远超往年。
珠算入选“非遗”成功之后,必将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让吴希欣着实欣喜了许久。据悉,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和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编拟的《珠心算》校本课程1年级至3年级教材的书样已经正式完成。目前,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一直在跟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希望能制定一个比较完善、长远的教育发展计划,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接受专门的珠算学习,感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珠算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运算,而计算器只是单纯的结果计算,随着时代的进步,珠算的计算功能会越来越弱化,但此消彼长,其开发大脑思维的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对于珠算的明天,吴希欣充满希望。12月9日,在乌鲁木齐国立文化用品店内一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算盘。?12月9日,在乌鲁木齐国立文化用品店内,市民艾山江带着孩子正在选购算盘。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雄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