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没想到除了美丽的山水,还有精彩的‘百姓大舞台’!”12月13日,广西桂林“百姓大舞台”走进千年古镇——阳朔县兴坪镇。美妙的舞蹈、动听的音乐、热情的群众,让前来旅游的美国大叔史密斯赞不绝口。
“百姓大舞台”是桂林市一个文化惠民的品牌活动,通过“老百姓演、老百姓看、老百姓评”的形式,为广大群众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自2009年启动至今,“百姓大舞台”已演出120多场,走过了一条选节目进城,携精品下乡,带动全民同赏同乐、自编自演的阳光之路。
从广场演到剧院
年过花甲的麻承福是位摄影发烧友,在桂林,行内人都叫他“麻哥”。11月23日,麻哥早早地来到桂林市少年宫春天剧场,选好位置、架好设备,将镜头对准了桂林“百姓大舞台”。当天演出的是“梦在少年宫”少儿文艺专场。而像他一样常年追随“百姓大舞台”的“长枪短炮”有十几支。
“‘百姓大舞台’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除非外出,不然我一场不落。”5年来,麻哥拍摄了上万幅照片,4个500G的移动硬盘都存满了“百姓大舞台”的照片。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分期编了画刊免费发给市民。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在这里,老百姓真正成为主角。
“以前市里的群众文化活动比较分散,水平低,规模小,属于纯业余的广场活动。”桂林市“百姓大舞台”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谭积顺说,“‘百姓大舞台’推出后,我们就开始从广场活动向剧场文化转变了。”
这是一个质的提升。谭积顺介绍,“百姓大舞台”先由单位和个人自愿报名,然后再从中选拔出才艺突出的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和他们独具特色的高质量节目,包括桂剧、彩调、渔鼓、文场等地方戏曲等。节目选出来后,由专业文艺工作者策划、指导,集中在闹市区的专业剧院演出,让市民免费观看。由于注重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雅与俗相结合、草根与主旋律相结合,“百姓大舞台”形成了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的局面。
从城市走遍乡村
11月14日,在荔浦县一家家具用品公司的车间里,原本堆放着各种材料的地方被腾了出来,搭起了一个简单的舞台。“进来的时候看到这么多漂亮的演员,还以为走错了。”小王是车间里的一名普通员工,她告诉记者:“在车间就可以看到演出,实在是太感动了。”当天,数百名工友和小王一起穿着工作服,带着工作帽站在演出台周围,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拍掌欢呼,还不时用手机拍照录像。
“今年开始,‘百姓大舞台’开始了从城市走向乡村,目前已经走遍资源、全州、荔浦等县的社区、企业、村屯。”谭积顺说,“百姓大舞台”将携老百姓的精品节目演遍千村万寨。
“‘百姓大舞台’始终坚持以老百姓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惠民的唯一标准,让老百姓演、老百姓看、老百姓评。”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陈丽华告诉记者,以“百姓大舞台”为龙头和枢纽,桂林市通过建立“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百姓参与、媒体互动”等长效机制,全面激活、提升了全市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探索出一条“政府投入小、社会影响大、百姓广参与、群众得实惠”的文化惠民新路子。
从参与走向创作
“我现在爱上创作,每天都自己写歌,写好了就在社区里唱,我还有一帮粉丝呢!”家住叠彩区的邓老伯说,“百姓大舞台”让他的晚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像邓老伯一样,叠彩区文化馆副馆长田文飞的际遇同样因为“百姓大舞台”得到改变。“自从市里搞了‘百姓大舞台’,我们的创作机会多了很多,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展示,现在很多单位和社区都来找我给他们写歌。”田文飞一脸笑容地说。
“‘百姓大舞台’的成功,带动了企事业单位对文化的重视,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进来,也成就了一些文化人的梦想。”陈丽华告诉记者,这个舞台不仅带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更多的文艺精品也从这里诞生。
桂林市工人文化宫创作部部长梅文对此深有感触,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奖的她对记者说:“我的很多获奖作品都来自‘百姓大舞台’,它是点燃我创作激情的薪火,也是助推我圆梦的列车。”
据统计,桂林“百姓大舞台”自2009年至今,已演出127场,场场均由百姓唱主角,参与群众演员达5.6万人次,现场和电视观众达2000多万人次。通过媒体和游客的宣传,如今,“百姓大舞台”已成为桂林亮丽的文化名片。(莫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