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素来享有“文教之邦”的美誉。从唐朝的“州学”、宋代的“县学”,到明清时期重文兴教之风大盛,诞生了著名的浙东学派和姚江学派,再到近代女子学堂的创建,宁波教育可谓一直立于中国教育的潮头。
日前,记者从有关人士处获悉,宁波教育博物馆修葺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内部装修、布展即将陆续展开,有望于2014年的教师节正式开馆。据了解,目前甬城落成的博物馆有: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宁波服装博物馆、宁波茶文化博物馆、宁波玉文化博物馆、宁波钱币博物馆、宁波知青博物馆等,教育博物馆的建成,将给宁波博物馆增添新的一员。
这是中国第一家教育博物馆
宁波教育博物馆坐落于和义大道129号原甬江女子中学旧址上。教育博物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其外围修葺工程日前已经基本完工,现已进入内部装修、布展环节。博物馆共有三层,第一层为临时展厅,二、三楼为固定展厅。布展将体现“教育”、“宁波”、“博物”三大原则,坚持“厚古薄今,古为今用”,展览的方式则争取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展物与传神相结合,力争给市民一个面貌一新的博物馆。
宁波教育博物馆筹建办副主任孙国华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建成的教育博物馆,明年“宁波教育博物馆”的落成,将填补浙江省,乃至全国在教育博物馆方面的空白。“所以说,宁波市民能在家门口参观到全中国首家教育博物馆。”
孙国华说,宁波教育博物馆经历了长时间的准备,早在2000年的6月15日,宁波市委办公厅印发的《市委会议纪要》,就把研究落实宁波博物馆筹建工作列入了宁波市十大行业博物馆之中。2006年,教育博物馆的建馆方案、工作方案初步落实,2012年11月,宁波市教育局正式制定了宁波教育博物馆筹建方案,至此,建馆工作全面启动。
“宁波教育博物馆目前已经收集有1800余件藏品,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都是经宁波市11家教育局和各所学校种种努力,并在甬城市民的积极参与下收集起来的,实属不易。”孙国华表示,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选址定在原甬江女子学校的旧址就很有意义。因为,这所始建于1844年的女子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堂,“中国第一家教育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旧址上,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巧合吧。”
孙老师如数家珍地介绍宁波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比如宁波法政学堂是中国首批的政法高校;宁海少年军校是中国第一所少年军校;象山石浦镇家长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家长学校。还有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第一人蒋学模;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雅妹等等。这些令人自豪的“第一次”都将在宁波教育博物馆中展出,供宁波市民参观。
史上最早的版权保护“特令”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套印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大臣版权令的珍贵文献—《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近日被宁波教育博物馆(筹)获得,而中国维权史上第一“特令”,也是由宁波商人开启的。
根据《宁波市志》教育卷主编、宁波教育博物馆(筹)主编胡审严介绍,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旅沪宁波镇海商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购买了三十多亩土地,并在向清朝捐钱10万两的前提下,获得了办学的资格。然后,叶澄衷独资创办了“澄衷蒙学堂”(注:“蒙”意为启蒙)。
他是个有思想的商人,摒弃较为陈旧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读本,找来江浙两地教育界的精英,编纂了一套4卷8册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本《图说》竖排石印线装16开本,识字量超过3000,并且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很快就取代了那些较为传统的少儿教科书。该教材在辛丑年(1901年)出版,很快消息不胫而走,套书迅速销售一空,一时间申城纸贵。
“好的作品不仅在当代容易被盗版,被山寨,在一百年前的清朝也是如此。由于这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卖得实在太火,不久就被美租界内的文林书局侵犯了版权。盗版者将原版《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里面的原文掐头去尾,文字此删彼增,就开始印刷售卖,从中渔利不少。”胡审严说,这件事很快就被“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道”道员袁树勋给知晓了,这位清末“钦命二品顶戴”的大官在做了相应的调查和汇报之后,给他所管辖的地区(包括上海)下了一个“保护版权”的示谕禁事:严禁翻印澄衷学堂所编写的字课图说,如果再有人违反“特令”,必定会被严肃追究。各方面必须严格遵守上述规定。
之后,这段用来保护版权的“示谕禁事”就被印在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卷首。“要知道,清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是在1910年,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版权令的发现,将改写中国现代版权法律文献的历史,即再向前追溯5年,始于1905年。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发现。”胡审严说。
市民热心捐宝,馆藏越来越丰富
除《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外,宁波教育博物馆(筹)找到的宝贝还有不少,民国十二年(1923年)浙江兴业银行兑换券上海壹圆券就是其中一件。浙江兴业银行是中国最早的民营商业银行,也是最早取得货币发行权的银行之一,在1909和1923年,兴业银行两次发行了面值为“壹圆”、“伍圆”、“拾圆”的纸币。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纸币上竟然印有明代中晚期心学派创始人王阳明头像。
“兴业银行发行的纸币有三个人头像,分别是王守仁(阳明)、管仲和姜子牙。之所以选择王守仁,是因为在浙江人眼里,王守仁是宁波乃至浙江地区的大教育家,在明代以后的地位堪比孔子,所以就将王阳明的头像刻在钱币上,以表达敬意。”胡审严向记者如此解释。
现年63岁的张兆虎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已经30多年了,这次听说宁波要建自己的教育博物馆,张老师非常高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铜匾额和一些十年动乱之前的教材一股脑都捐献给了宁波教育博物馆。“干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临退休了还能为宁波的教育事业再做点事,很开心。这些个东西搁在自己的家里头,就只能给自个看,好东西就该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至于那些实物值不值钱,以后会不会增值,这些想都没想过。”张老师说,除了自己积极捐物,他还拉上了自己的一些老朋友,“鼓动”老伙计们把那些珍贵的“劳模奖状”、“竞赛奖牌”拿出去,大家一起为宁波的教育事业再做点贡献。
热心市民葛伟东先生也为宁波教育博物馆捐赠了他的收藏。据葛先生介绍,他自己办了家工厂,平日里和“教育”这一行几乎没有交集,不过,他喜欢收藏,这次他一口气捐了32本老教材和一个年份颇为久远的校徽。“32本教材中,其中一本是黄埔军校一期时候使用过的课本,非常珍贵,历史价值极高。以前曾有人高价向我收购这些藏品,我一个都没卖。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搞点‘纸质’类的收藏,这次在报纸上看到宁波教育博物馆征集展品,我主动联系了筹办处。”葛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