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小学生到博物馆“上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每次我们到这里,都能学到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2月20日,来自北京市史家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又一次来到国家博物馆,走进校外课堂。本次活动通过现场参观与授课的方式,设置了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书画戏剧等多个同学们格外感兴趣的环节。

到博物馆“说文解字”

“大家请看这就是甲骨文,因为它主要是写在海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上。”在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展厅里,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同学们上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他们所上课程的名字,是《漫步国博——史家课程》。这一课程由史家小学与国家博物馆共同开发,涉及三到六年级,共12册校本教材。“说文解字”部分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对汉字的产生、发展有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汉字作为独有文化符号的特征和属性。整个教学围绕“认知”和“规则”展开,通过讲述、展示,启发、引导,观察、思考,总结、模仿4个环节全面展现汉字的魅力。

史家小学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效性,学校走进北京市多家社会资源单位了解情况,寻找适合史家小学实际情况的合作单位,最终选定了国家博物馆作为长期合作资源单位之一,并与之开始了切实有效的合作。

2012年6月,国家博物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紧密围绕学校教学大纲,开发了美术、音乐、戏剧、科学四大门类,50余种体验类课程,并将课件结集成《博物馆教育体验项目案例分析》一书。同年9月,史家小学师生走进国家博物馆,双方在“如何最大化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以促进学校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开始了时长一年的合作尝试。史家小学品德与社会、美术、科学和书法等多个学科的老师们,带着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与馆内的负责社会教育的工作人员一同为学生上课。“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到课本中的知识,同时更能看到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倾听博物馆老师的详细介绍。这样的课程扩充了学校课程的内容,也让课堂教学更加鲜活,不仅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家长们也赞不绝口。”史家小学负责人对记者说。 

    让课堂“活”起来

不仅是史家小学,走进博物馆的活动在北京市所有中小学全面展开。《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明确提出每年5月举办“博物馆之春”活动,大力推进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市教委联合北京市文物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博物馆之春”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通过走进博物馆,熟悉一段祖国历史、认识一位历史名人、了解一件中华文物,让中小学生感受和了解“我的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北京市教委先后在农业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电影博物馆、李大钊博物馆等开发全科课程“教育计划书”,把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走进博物馆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2011年起,北京市财政拨专款支持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单位,按城区每个学生每年150元、郊区每个学生每年200元标准,惠及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百万北京市中小学生。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和各地博物馆也主动加强了与教育机构的沟通配合,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学校课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全国博物馆每年接待的未成年人超过1.5亿人次,做好未成年人教育服务工作,是全国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之一。

搭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据介绍,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12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博物馆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校完善联系机制,丰富面向或配合学校教育的陈列展览。

陕西省文物局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全省文物系统的104座博物馆、纪念馆与教育部门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上海市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教师研习会和博物馆之友教师会员,为在校教师提供培训交流,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博物馆的了解,更好地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内蒙古博物院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推出分别面向中、小学生的“博物院综合实践课”活动。四川博物院、新疆博物馆等通过“流动博物馆”,实现博物馆展览的一体化制作、运输、展示,服务于远郊区县和周边城市的中小学生及居民,使他们不用挤公共汽车,也不用买门票,就能看到多种展览,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福建博物院和福州市108个社区、102所学校签约,开展“文物在我身边——福建文博进校园、进社区双百活动”,以互动性极强的教育模式,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社区建设有机融为一体。

“但是目前受学校评价体系、安全以及经费等因素限制,很多学校仍然不愿意让学生走进博物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阶段,教育部将联系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证让学生更多地走进博物馆,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从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