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群众文艺作品火热上演,一个个公共文化奖项隆重获颁,群星璀璨耀京华—2013年北京市群众艺术精品展演日前在首都图书馆大剧场举行。本次展演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突出群众性,汇集了“群星奖”、“舞动北京”舞蹈大赛等多部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演出现场还穿插进行了对2013年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表彰,集中展现2013年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质的飞跃源于量的积累。一直以来,首都文化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不懈地把加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列为全市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谋划,优先保障,全力推动。2013年全市文化系统坚持首善标准,强化首都意识,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推动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区县级以上文化馆20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5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141个,乡镇文化站182个,社区文化室2553个,村文化室3770个。共有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5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7个。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平均覆盖率达到98%,市、区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一是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朝阳区顺利完成了文化部对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验收工作,东城区成功申报第二批示范区创建。朝阳示范区的成功创建,极大地带动了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激发了各区县政府的创建热情,形成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各相关部门积极助推文化、各级文化机构奋力建设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按照文化部示范区标准,推动全市各区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二是重视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试行)》,明确设施建设规模和服务功能;为全市500家社区文化中心安装社区标识牌,参与本市“六型社区”星级评定规范编制工作,力争推出100个设施达标、管理到位、服务规范、活动丰富、具有特色的基层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三是开展公共文化设施评估定级工作,启动全国第五次图书馆评估工作和第一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有效提升全市区县级文图两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四是重点加强现代化新城、城市新建大型社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市发改委推进全市42个重点镇文体中心达标建设工程,第一批29个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第二批9个项目正由市发改委审定。五是加强重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首都图书馆新馆二期已于去年9月28日顺利开馆,截至今年6月底共接待读者336.15万人次,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
一是继续做好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公共美术馆三馆免费开放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家纯艺术美术馆(18家国有,18家民营)免费开放。二是发挥首都文化联盟作用,整合首都资源优势,首都剧院联盟推行低票价演出补贴等惠民服务措施,2013年参与100元以下低票价惠民活动的剧场数量由15家增加至23家,在国家大剧院等单位试点开展针对高端艺术演出的200元以下低票价补贴。1至9月,21家剧场共完成补贴演出622场,补贴票张数约8万余张,补贴金额近1040万元。三是丰富公共文化活动内容,举办北京公园群众文化活动巡礼、“爱北京 唱我家 我的北京我的家”大型群众歌曲演唱电视竞赛活动、第九届园博会“北京周”活动、第三届北京换书大集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四是着力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施“一区一品、一街(乡)一品、一社(村)一品”建设工程,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由遍地开花向打造品牌提升,目前已形成海淀区“海”字系列品牌文化工程,朝阳区国际风情节、流行音乐周,平谷桃花大舞台,石景山区古城之春艺术节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五是积极开展各项艺术普及活动,每年通过组织开展千场群艺大汇演、万场演出下基层、百姓周末大舞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一家亲、电影放映工程、民工影院等惠民文化活动,为基层送电影、送演出、送图书、送服务、送设施、送培训,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2013年新推出的“名家名作进社区”活动已在全市举办32场。首图的文化讲坛活动参与读者近万人,北京交响乐团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音乐会覆盖多所知名高校,惠及近万名学生。
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体系
遵循文化人才培养规律,着重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壮大首都公共文化干部、群众文化组织员和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文艺技能。一是制定了全市五年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规划,按照“六会”标准(即:会组织活动、会指挥合唱、会舞蹈编排、会乐器演奏、会计算机技能、会做群众工作),每年选派1000名基层文化组织员分期分批实施培训,提高“一专多能”的综合服务能力。二是有计划地组织推荐区县处级、街乡科级文化干部参加全国文化站长和县(市)文化局长培训,着力提高基层文化干部业务技能和政治素质。三是通过采取举办文化科长、乡镇文化站长、文化馆长专题培训班,区县图书馆业务骨干和街道乡镇图书馆专职管理员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公共文化管理队伍和业务队伍建设。四是列出专项资金,支持区县文化委加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群众文艺队伍建设,以品牌文艺团队助推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上水平、上档次。目前,全市现有基层群众文艺团队9204个。五是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文化志愿者“经常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和项目化配置”的管理运行机制,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文艺技能辅导、文艺演出排练、组织活动和培训服务等工作。2013年,全市16个区县19个分中心在册文化志愿者27004名,志愿团队311个,为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子弟等提供文化服务99.68万小时,310余万人享受到文化志愿服务。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 推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改造和功能升级
一是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首都图书馆对图书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和补充,通过电视提供40万册数字图书、160余种期刊,更新共享工程网站资源380部,北京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站点击率超过1500万次,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主渠道和基层服务主阵地作用,努力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全民共享。二是推动实施图书馆服务工程,在全市大型社区、办公聚集区、大型商场超市和主要街道等公共场所设置146台24小时街区自助借书机,推动形成全市性、全天候、免费开放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首都图书馆联盟推出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全市已建成86个图书通借通还网点,到今年6月底累计服务读者195万人次,通借通还图书347.7万册,实现国图和首图读者卡互认。三是推进数字文化社区建设,2012年全市首批100家“数字文化社区”已建成,2013年新建200个数字文化社区的选点工作已经完成。四是在农村文化室实施“四网合一”工程,将有线电视、数字电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进行融合,实现多元共享,丰富服务内容,目前已有8个区县2659个村完成了合网工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明确政府主导责任,积极调动社会参与,加快构建覆盖广泛、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提高文化宏观管理水平。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发挥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文化行政管理工作拓展到全社会。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各文化联盟,文化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的作用,积极服务中央文化单位在北京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补贴扶持吸引中央单位参与我市下基层演出和重大剧目创作。二是增强文化市场行政审批服务意识。制定相关管理服务规定,提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审批时限,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做好文化部取消和下放的4个行政审批项目的衔接工作,简政放权,关口前移。启动文化市场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暨行政审批大检查工作,重点针对演出、娱乐、网络文化等审批事项进行规范化检查。三是维护好首都文化市场秩序,保障阵地安全、生产安全。进一步做好所审批演出的现场监管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798、宋庄等重点艺术园区、文艺演出重点场馆和重点演出的安全监管、引导和服务。抓好两节、两会等重要时点的文化市场安全监管工作,确保文化市场安全。四是深化市属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完成了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市曲剧团三家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在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北方昆曲艺术剧院3家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名家工作室,实施项目制。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在有条件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引入理事会治理制度。创新艺术创作生产扶持奖励机制,采取政府邀标、委约创作和市区合作等模式,推动各类艺术创作主体创作精品剧目。稳步推进转企改制后续工作,正式运营北京市文化局院团服务中心,承担院团改制后的管理服务工作。
下一步,全市文化系统将进一步强化首都意识、首善标准,统筹首都文化资源,在出政策、搭平台、建机制、树品牌上下工夫,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厚植群众文化土壤,狠抓艺术精品创作,扩大市民文化福利,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手段,努力实现好、保障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努力建设全国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获奖名单
2013年度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突出贡献奖”
朝阳区文化委员会
成绩: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奖(“社区一家亲”文化活动)、作品奖(舞蹈《青春的记忆》)。
大兴区文化委员会
成绩: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拓展方式);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作品奖(舞蹈《都市白领》)、作品奖(舞蹈《新居》)。
房山区文化委员会
成绩: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奖(“文化周末大舞台”品牌系列文化活动)、作品奖(小品《伟大的青春》)。
东城区文化委员会
成绩: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获准参加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密云县文化委员会
成绩: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奖(暖心工程)
延庆县文化委员会
成绩:全国第十六届 “群星奖”项目奖(端午文化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村级群众文化组织员建设工程)
平谷区文化委员会
成绩: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作品奖(小品《乐谷之声》)
海淀区文化委员会
成绩: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园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2013年度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贡献奖”
西城区文化委员会
丰台区文化委员会
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
通州区文化委员会
顺义区文化委员会
昌平区文化委员会
怀柔区文化委员会
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
全国第十六届
“群星奖”作品类、群文之星、项目类
作品
大兴区:《都市白领》、《新居》;朝阳区:《青春的记忆》;
房山区:《伟大的青春》;平谷区:《乐谷之声》;
群文之星
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城区文化馆馆长黄群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王玉梅
朝阳区快板刘文化大院创办人刘士华
项目
朝阳区:“社区一家亲”文化活动
房山区:“文化周末大舞台”品牌系列文化活动
密云县:暖心工程
延庆县:端午文化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部2013年
“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优秀文化志愿者
示范项目
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春雨工程—2012年新疆和田市文工团进京培训
朝阳区文化馆:肩并肩农民工志愿工程
顺义区文化馆:文化公益大讲堂
怀柔区文化馆:文化志愿者义务辅导站网络建设
房山区文化馆:文化志愿者5285工程
优秀文化志愿者
首都图书馆: “播散幸福的种子”讲故事志愿者杨子湘
东城区文化馆(二馆):“快板沙龙”负责人李世儒
海淀区文化馆:海淀区文化馆舞蹈队队员马崇阳
全国第十六届 “群星奖”优秀表演奖
石景山区:《孔子说》
通州区:《虞美人》(曲艺类)
门头沟区:《鼓舞太平》(广场舞)
东城区:北京东城区文化馆(二馆)华风合唱团
海淀区:北京海燕合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