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有限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基层文化行政部门如何对形式多样的群文活动有效管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应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创新上,必然要吸纳社会文化组织参与其中。”“随着‘三馆’免费开放力度的加大,文化服务主体单一、内容单调、效率偏低问题开始显现,建立社会文化组织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考评机制恰逢其时。”12月21日,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社会文化组织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会,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湖北等9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随着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群文活动的日渐活跃,一些地方群文活动因组织不力、管理无序、涉嫌扰民而受到诟病。有与会者在座谈会上指出,基层文化行政部门行政资源有限,事必躬亲式管理模式往往导致对群文活动管理力不从心或缺位低效。“调动社会文化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能够更好解决当前因公共文化资金、人员、产品相对短缺或配置不均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的难题。”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徐玲说。
目前,不少地方通过向社会文化组织采购服务、支持其参与重要活动举办、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等探索实践,激发社会文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深圳市宝安区通过招募文化义工、签约“文化钟点工”、招聘文化辅导员实施“文化春雨行动”。其中,经过培训的200多名“文化钟点工”活跃在辖区内120个示范点,他们发挥自身音乐、舞蹈等才艺优势带领群众开展群文活动。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刘明军说,不同于“送戏下乡”等文化服务集中采购,“文化钟点工”是一种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点对点、面对面的购买模式,可满足群众常态化的文化需求,它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从民间找资源、向管理要资源”大有可为。
据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介绍,2013浦东第三届文化艺术节采取政府购买、市场运作、公益服务、基层点单的方式,吸引2000多个文化团队、106个专业文艺院团和观众共700多万人次参与,特别是社会文化代表与基层文化单位点单,文艺院团不论国有、民营都可参与招标,并通过媒体等进行社会投票、评标监督,大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力。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民间组织报告蓝皮书2013》,我国民间组织2012年增速大幅提升,截至当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49.9万个,同比增长8.1%,其中,社会团体数增加到27.1万个,文化类社会团体占近10%。“虽然数量增长很快,但我国社会组织还属于培育期和蓄势待发阶段,服务文化建设的潜力还远远未被释放出来,需要政府更多扶持和引导。”徐玲说。
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副秘书长仲秋认为,社会文化组织发展和处理与文化行政部门关系时应做到不抢位、不失位、不越位,即量力而为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郭沫勤认为,做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社会文化组织唱好“二人转”,即政府要简政放权,通过相关政策对社会文化组织鼓励、规范和管理,社会文化组织更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