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夜,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只有600个座席的剧场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前来观看江背镇2014年元旦晚会,杂技、歌舞、小品一应俱全。“这台晚会的节目全部由我们的群众文艺团队排演,没有请一个外面的文艺团队。”有着30多年基层文化工作经验的江背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陈恭森说。
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功创建和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如今,长沙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个街道、社区、村镇都有拿得出手的群众文艺队伍,一支规模庞大的“群文湘军”活跃在长沙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文化惠民带动城乡同乐
随着文化投入的增加,长沙的市、区(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不仅在繁华闹市星罗棋布,在街道小巷、乡村田野也“繁花似锦”。
如今,长沙市每个乡镇都有文化站,每个村或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为群众文化活动在长沙城乡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我就组建了十几人的民间艺术团,那时候要骑着摩托车到处演出。乡镇文化站建成后,我们得以在文化站开展固定演出,每场都座无虚席。”江背镇金音文化艺术团团长骆洪浪说。在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有一支小有名气的九娭毑艺术团,团员都是被长沙人亲切地称为“喂猪婆”的农妇。她们经常受邀参加乡镇或县里的各种活动,团长彭建军还代表团队走上长沙市春晚的舞台。
在长沙市“校园文化进社区”活动中,周南中学与开福区新河社区结成了对子,除了组织社区文艺展演外,还与社区困难家庭结为互助关系,在赠送学习用品的同时,定期提供学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据统计,2013年,仅长沙市结合全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而开展的“舞动星城,歌涌湘江”活动就举办各类展演500余场,辐射全市180多个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吸引了1200余支群众文艺团队报名,惠及700万群众。
地域文化打造群文精品
在去年举办的“舞动星城,歌涌湘江”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浏阳市站“欢乐浏阳河”的演出中,浏阳市文化馆选送的《喜鹊落在梅树上》,以浪漫抒情的曲调和充满地方特色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为了完美展现阿哥阿妹对唱客家情歌的画面,该馆工作人员深入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小河乡严坪村寻找客家山歌的歌手,在学习客家方言后终于将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表演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广大群众和文化工作者将独具魅力的长沙地域文化融入文艺创作中,打造了许多地方文艺精品。由“中国湘绣之乡”开福区沙坪街道创作的舞蹈《沙坪绣女》,巧妙地展现了沙坪绣女用世代传承的湘绣技艺和聪明才智“刺绣”美好生活画卷的场景。湖南历史悠久的花鼓小戏、长沙山歌、龙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了群文活动中的重头戏。
在长沙市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对原创作品的鼓励和支持贯穿始终。据统计,2013年长沙市“舞动星城,歌涌湘江”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中原创节目的比例超过50%,“校园文化进社区”活动的原创节目超过60%。
“我们把各种晚会的舞台搬到离群众最近的广场、公园、空地或学校假期闲置的小剧场,不请明星大腕、名主持,演员几乎都是群众文艺团队,既节约了经费开支,又盘活了基层文化阵地。”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杨长江表示。
2012年至2013年,长沙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艺演出1000余场,仅在场地租赁、灯光、音响、舞美、邀请明星等方面就节省5000多万元。这些钱又全部投入到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其中包括2013年投入1200多万元为全市26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添置的图书、音响、电脑、文体器材等。
长沙市还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反哺公共文化。2013年首届长沙阳光娱乐节期间举办的“十万群众进歌厅”活动,通过政府采购和企业免费赠票的形式让环卫工人和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走进歌厅欣赏节目。
两年来,长沙市各大文化娱乐场所围绕“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系列活动举办各类演出200余场,参与企业近2500家次,累计发放文化娱乐消费券16万多张,直接参与人数达50多万人次,惠及数百万群众,形成了企业为活动提供支持、活动为企业扩大影响的互利、互惠、互动的局面。
未来3年,长沙市还将实施群文湘军“五百行动”计划,即打造100支优秀群众文艺团队,100个优秀群众文艺节目,100个群众文艺团队明星,100个优秀群众文化活动项目,100个承载容量较大、集聚能力较强、配套水平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群众文化广场。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表示,要继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和平台建设,让每个生活在长沙的人都能共享高品质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