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种”出农村文化新天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为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浙江通过“结对子”“种文化”等方式,让农民从过去台下的观众变成现在台上的主角,文化的种子在农村的沃土生根发芽,结出硕果,取得了文化惠民的实效。

专家奔赴乡村“种文化”

浙江省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的文化盛会——“第三届农民文化体育节”近日在文化礼堂里热闹举行,200多名村民兴高采烈地登台献艺,“辣妈宝贝”的压轴舞蹈《盛世欢歌》把活动推向高潮。

据该村村支书陈俐勤介绍,“辣妈宝贝”是洪溪村20多名农村妇女自发组成的舞蹈队,曾先后在多家省区市电视台的综艺舞台闪亮登场。洪溪村的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浙江省文化馆的王布伟、顾炯一行与“辣妈宝贝”等文体队伍“结对子”,辅导提升村民的表演艺术素养。当地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要为洪溪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特别是“辣妈宝贝”队伍建设提供帮助,打响这一特色文化品牌。

一台名为“中国梦·幸福湖州”的演出于近日在浙江湖州拉开帷幕。这是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省文化馆承办的2013“唱响文明赞歌”浙江省声乐专家辅导团、优秀歌手展演团走进湖州的活动之一。与之配套的,还有合唱声乐培训讲座等活动。

“唱响文明赞歌”是浙江省“种文化”到基层文化惠民品牌活动之一,自2002年开展以来,带动各地“种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省100多支演出队每年下乡“种文化”演出近千场,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结对子”与“耕山播海”结合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政府2013年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11月底,该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337家。浙江省文化馆随即推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3年行动计划,内容包括“百名专家联百村”等活动,一支支由省文化馆干部组成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奔赴各地“结对子”“种文化”。

浙江省文化馆推出的文化惠民“耕山播海”免费培训活动,面向全省18个山区和海岛县(市)的群文骨干和基层乡镇文化干部开展业务辅导与教学,深受好评。随着文化扶贫“深耕细播”力度加大,省里专家团平均每地“耕播”两次以上,每次不少于4项培训项目,直接培训对象已超2万人。目前,“耕山播海”系列活动已形成基层点单、双向选择、按需排课、照单请师资的运作模式。据浙江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耕山播海”活动促进了全省民间文艺保护和发展,磐安山乡的农民铜管乐队、景宁的畲乡歌舞、泰顺的民间灯舞、江山的村歌、遂昌的汤显祖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看着村嫂们娴熟地踏歌起舞,脸上流露的自信与快乐,我觉得所有的辛苦与劳累都值啦!”正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担任排舞教练的省文化馆志愿者朱超颖开心地说。他们还开展了椒江区外来务工者子女流动文化服务,免费培训辅导当地残疾人文艺表演队、环卫工人合唱队等活动。 

    由100余位专家组成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业务工作指导员目前正在全省各地开展业务指导工作,这也促使各级文化馆不断把“走下去”的阵地前移,并且把“走下去”与“请上来”结合起来。

浙江省的文化礼堂业务建设示范点文化员到省里参加培训,既听取文化专家关于文化礼堂建设的专题讲座,也研讨破解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来自温州文成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基层的文化干部提出,“耕山播海”应与其他公益性免费培训项目、与当地文化品牌活动联动,专家团要与当地师资力量结合、优化配置,除培训基层文化干部外,还要走进校园、走进乡村,拓宽受益面,谋求更长效的公共文化发展机制,让更多的人同时享受文化惠民成果。

“要努力让文化的种子在广阔的农村大地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结对子’‘种文化’使广大农村文化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浙江省文化馆馆长刁玉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