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电视春晚传递乡情乡愁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19日电(记者  冯源)山歌渔歌、舞狮走马、花灯滚灯、提线木偶……2014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春晚18日晚录制完毕,来自全省30多个县市的400多名草根演员将在马年大年初一,通过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的电视荧屏向全省观众展现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一手手绝活的魅力。

浙江是“非遗”大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位居全国首位。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把民间的“非遗”传人请上舞台,打造一台纯草根的电视春节晚会。无论是背景上的剪纸,还是观众席上悬挂的花灯,都是非遗传人的才艺结晶。

国家级“非遗”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在当地有“唐灯”之称,相传是唐代宫廷的宫女流落到当地留下的绝技。它不用一根骨架,而是用硬纸黏贴接合,再用绣花针在纸片上刺出各种花纹图案。仙居职业中专的学生带来了多件花灯作品,教师陈建伟介绍说,作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从2007年起他们已经培养了上百名学生。高三学生周燕青说:“把无骨花灯带到‘非遗’春晚,会让老艺人们更高兴,这样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出身于温州烹饪世家的王锦荣是省级“非遗”温州米塑的传承人,1976年他以米粉为原料,为周总理塑像,至今保存完好。在“非遗”春晚上,他现场施展绝活,捏出了一道道年夜饭上的好菜:鲤鱼、菠菜、红枣、香菇,给人以色香味俱全的错觉。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在当地带出了3000多名学生,而米塑在当地的餐桌上一直久盛不衰,像许多新人结婚都要准备一道名为“龙凤三堆”的米塑冷盘。“我希望在外地的温州人看到这些米塑作品,也能有回家的感觉。”

“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要‘记得住乡愁’,‘非遗’就是‘乡愁’‘乡情’的最好载体,春节的年味也大多来自于‘非遗’。”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告诉记者,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其实也是“非遗”项目最丰富的时段,把“非遗”项目组织起来向呈现,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失去的乡愁和年味。两位浙江省政协的侨界委员张莉和陆乔治说,久居海外,看到这些“非遗”表演,感觉又回到了童年时光,也让他们感到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