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梧州市群众艺术馆在该市市政广场举行了“和谐文化,携手共创”群众文化基层活动点授牌仪式,市群众艺术馆向当地新华社区、潘塘社区、中山小学等合作单位授予了“文化活动基地”“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基地”“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基地”等牌匾。该市群众艺术馆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馆计划与更多社区、学校、企业等建立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拓展文化服务内容。
近几年,随着政府部门加大对文化的扶持力度,梧州市各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日趋多样化且各有千秋,为群众津津乐道。
健身舞: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活动
又逢周末,40岁的外来务工者黄强像往常一样,来到市政广场大舞台,观看了一场电影《我是中国人》。不远处,活跃着好几支跳健身舞的队伍,电影结束后,黄强也加入其中,跟舞友们跳上一场“最炫民族风”。在梧州,跳健身舞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活动。“既有益身体健康,又愉悦心情,一举两得。”黄强对记者说。
为了更好地引导、鼓励群众参与,梧州市定期举办广场健身舞大赛。如今,全市广场健身舞蹈队已达60多支,参与群众2万多人,遍及全市城乡。
“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是老百姓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潘康进说,近年来,梧州市推出了“璀璨广场”群众文化品牌,开展了健身舞大赛、社区文艺汇演、免费电影“周周播”等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全市业余文艺团队协会,使许多文艺队伍得到了统一、规范的管理,健身舞等文艺活动的开展也愈发井然有序。
粤剧:一张富有底蕴的城市名片
粤剧是岭南地区的代表剧种之一,很多唱段唱词都与市井生活息息相关。粤剧在梧州也同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张嘴就能来上一段《荔枝颂》或《分飞燕》。
而今,粤剧在梧州已走进寻常百姓家,粤剧“私伙局”也是随处可见。据介绍,现在活跃在当地的粤剧粤曲类业余文艺团队有近20支,这些粤曲发烧友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天天练,周周演,乐趣多多”。
“粤剧已成为梧州一张富有底蕴的文化名片。”潘康进说,今年梧州计划举办优秀折子戏“季季演”“月月演”以及把外地优秀粤剧团体“请进来”等系列活动,让群众过足粤剧瘾。
诗人:农民的新角色
夜幕降临,在苍梧县石桥镇被当地人称为龙岩的地方,当地农民老李与诗社社友们正陶醉于吟诗作对的快乐中。作为石桥镇东安诗社的活跃分子,老李经常与社友们相聚龙岩,或是交流新作品,或是举行赛诗活动。
成立于30多年前的东安诗社如今已有成员上千人,社里目前已自行筹资出版了60多期《东安诗词》等刊物和诗集。在诗词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当地一些学校的围墙、农家院墙上都题满了社员们的原创诗句,这里的民风也越发醇厚和谐了。
到诗社“以诗会友”如今成了石桥镇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当地政府部门和一些企业也会邀请诗社成员以创作诗词的形式帮助宣传政策和产品,一些企业还与当地诗社结成了合作“对子”。由于能写能唱还能即兴赋诗,诗社的名气渐渐传开,每逢诗社成员登台表演,一大批粉丝便会早早来到舞台前占座。
2011年,石桥镇被评为“全国诗词之乡”。浓郁的文化气息也影响着邻近的村镇以及藤县、蒙山等县区的农民。如今,这些地区也相继发展了“易安诗社”“蒙江诗社”等10多个诗社,诗词作者发展到近万名。在这些地方,诗人成为农民的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