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了六安市毛坦厂镇,在该镇明清老街见到大红袍油纸伞工艺市级传承人徐修生。他告诉记者,因工艺复杂、收入不高等原因,传承数代的大红袍油纸伞制作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六安市文广新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人李书文:
六安市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24项、市级30项,这个数量在全省排名靠前。六安地处皖西,历史悠久,现有非遗项目需要保护、值得保护,还有一些非遗项目需要挖掘、值得挖掘。
出于更好管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需要,六安市制定了全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人管理暂行办法》,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暂行办法”重点建立工作报告机制、加强项目保护资金管理以及建立奖惩机制三方面制度。一方面加强对项目保护资金的管理,层层审批,避免非遗保护资金被挪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进行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形成退出机制,对长期不作为的项目传承人,暂停补助经费乃至取消其传承人的资格。通过建立制度保护传承人及其项目,同时也形成激励机制,促使他们更积极地进行传承工作。
当然,仅靠一份“暂行办法”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还开展了多方面工作。 2013年,我们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多次与省级、市级媒体合作,介绍、宣传六安市的非遗项目。为了更好地帮助非遗传承人,我们还积极争取市政府文化发展资金,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补助。针对像“大红袍油纸伞”这样的非遗项目,除了对传承人进行资金援助外,我们要向其他地区学习,一方面帮助其引进机械,适当进行机械化生产,增加纸伞产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这一宝贵的工艺更加广为人知。
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非遗保护不仅要保护“遗产”,更要保护好掌握技艺的传承人,要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通过制度化,使非遗保护工作常抓不懈。(袁野)